茶的存放

茶的存放

茶是會發酵的,而且喜群居。所以茶基本上應該放在一起。茶是吸味又吸濕的。在香港的家居環境,最好放在無味的木箱,或大櫃里專用一格,當然其它格不能有任何氣味,其實茶有天然清香氣味 – 又吸濕,對衣服反好。如是新木,可用洋蔥對半切開,多放幾個,很快可清除異味,再用乾茶渣放在四周吸味,這個環境就已適合存茶了。買些乾荷葉放在上下四周,就是一個小茶倉了。茶葉是不能晒的!但茶渣可以哂,徹底洗淨你穿的襪裝上乾茶渣,就是一個很好的吸濕包了!經常拿去晒晒,循環再用,其妙無窮!經常開關木門,檢查或存取茶品,空氣巳流通了。

切忌把茶東放西放包得密不透風,及有發熱電器的旁邊,每種茶的包裝不同,盡量不要換原包裝,即生產廠的竹葉,砂紙或有錫紙底的專業包茶紙,其它紙制品均需試情況不用。因紙圾潮後會發出不良氣味。儲茶以陶瓷,竹木。玻璃錫器鐵器穩定器材均可,當然以紫砂罐為最好!

買到好茶還要存放得好,才是真正執到寶!

石岐老人談鴿子

石岐老人談鴿子

我世代居於石岐,印象中以前家家戶戶都有散養鴿子,每戶養一對二對。屋中最髙的是祖先牌位和白鴿籠。初生鴿經餵養後它就懂得自動歸巢,早上飛出去,傍晚上就主動飛回巢了。傳統的石岐人視為吉祥之象。一為避白字之諱,因其羽毛如乳色,而稱之為乳鴿。與現代人的概念,把剛出世哺乳期的BB鴿稱為乳鴿,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以前的石岐人買房子,先看有無鴿痕跡,認為有鴿子飛來的屋子風水才好。所謂白鴿眼看人的另一意思是,你的運氣好鴿子才看得你起,如果有外來的鴿子 主動飛入你的屋子,屋主人則認為是大好的吉兆,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此與「自來狗富」同義。雛鳥尚知養育之恩,何況長大後朝夕相處定時知返,能說無靈性否?!

有四佰年歷史的西山古寺里,鴿子多得象威尼斯水城,鴿子在天井和大殿里飛來飛去。但從不弄污神台和神像,也不會搶食供品。與香客善眾和諧相處,誰也沒有會想傷害它們!這種情況一直到四九年後,經過歷次殘酷的政治運動,特到是大饑荒餓死人!才徹底歪曲了人和鴿的和諧歷史!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鴿食譜,大量飼養鴿子供食用,這些鴿子生前被困在極擠迫的環境,不要說飛,站都不夠地方,大量飼喂混合各種化學添加劑的飼料,殘酷地催谷增大,完全是被虐待直到被宰。在這種環境長大的生物,根本 對健康無益,更談不上養生了!

當你看完這篇石岐鴿子的故事後,對於是否再點食乳鴿,相信自有答案了!

《老人為何易多痰》

《老人為何易多痰》

中醫認為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原。飲食不周,人所共知。如何防治,確是難題。定時定量,在所難免,規舉守足,仍時生痰。原因在於化力不足,即我們消化的調節出了問題。隨着年紀的增長,調節逐步減弱:雖食同一食品同一分量,也會因當天的氣候、情緒及運動量等多種因素影響了我們的消化。「食不化則為熱,水不化則為濕…濕不化則為痰。」老人晚餐食多了一點,夜睡不能排空食物就會產生粘潺物—痰。如果曾因食滞嘔吐就知,嘔吐物有一半是痰。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注意飲食外、更重要的是提髙胃的自己的調節力,包括胃酸的分泌量,胃蠕動的速度等。

現代醫學化了很多功夫—還未找到解決恰如其份的辦法,只是消極地對抗。中國人在長期的實際生活中,找到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晨起食熱稀粥,陳年果皮咸柑桔等,都可收效。其中最為有效的,莫如晨起飲杯熱六安茶它微涼而不刺激,能舒緩胃的亢𡚒和胃酸過多的分泌,飲入即舒服就是明證。胃的調節恢復正常。痰涎自然減少。故六安茶被稱讚為老人茶,是名符其實的!

《服藥須知》

《服藥須知》
林德強中醫師

對於服食湯劑和藥丸有太多誤解, 希望大家認真閱讀下文:

除了清晨起床, 不要空腹食藥外, 原則上日間可在任何時候食藥。 為避免藥物與食物混在一起, 飽食後一小時才食藥為好。 但無論如何, 湯藥一定要熱服, 冷飲, 甚或室溫飲都會引起胃部不適。 常規上一劑湯藥分開3至4次飲, 是希望藥物慢慢吸收, 效果更好, 但原理與服西藥分時服是不同的,所以可以是靈活分隔四小時, 兩小時或半小時均可, 視乎實際情況來分開飲用。 例如急病或覺得身體很不舒服, 可以急煎即飲, 不必等覆煎混和, 而一般的做法是希望充分煎出藥效, 使濃度均勻一些。 例如看病回去, 煎藥已晚, 可分隔1~2小時把一劑藥飲完, 不要把藥留待明天飲, 因為藥量是以一天的量計算的, 這是指第一天而言, 以後可晚上煎藥, 明天飲用。 但第二天起來一定要把藥液滾一次, 如處方有要加薑的, 最好再切兩片薑絲滾一滾去除寒氣。 記得我們的胃要有持久的熱力才能消化內容物的。

另外, 把中藥藥材制成各種藥丸是為了方便隨時食用, 其原料純屬中藥。與湯劑中的藥材是沒有衝突的。 只要處方同時給湯藥和丸劑, 就可以放心同時食用。看完病後爭取時間解除病痛, 可即先服藥丸, 而且首次要加倍量, 第一天要把3~4蓋的藥量食完, 不要把中藥丸和西藥丸的理念混為一談, 西藥把服藥丸時間規定得很死板, 這是極大的誤解。另服藥丸方法也是很重要, 服中藥丸第一次最忌太多水, 少少水把藥丸吞下, 能吞多少就多少, 吞不完再用少少水, 最多兩三次就可吞完, 如果第一次太多水, 身體有個自然反應, 咽喉緊張怕吞錯喉, 越緊張越吞不下。 更不要遂粒藥丸吞食, 是完全不必要的, 所以掌握了技巧, 食藥丸並非難事。 盡量把處方的藥丸食清, 不要把藥丸累積起來, 湯劑和藥丸都是適應你看病時的身體狀態而處方, 身體是會隨時變化的, 把藥丸留起來並不一定適合你下次發病。

最重要提醒大家, 服藥期間要小心飲用湯水, 有時湯水與藥物會有相反作用。例如涼湯與熱性藥物, 不清楚者, 最好問清楚後再飲用。

所謂病從口入, 飲食和服藥方法不可不慎, 這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請密切關注。

春風化雨, 一代良師朱敬修

春風化雨, 一代良師朱敬修
64級林德強

最令我難忘的是當時中醫學院教務長朱敬修老師,他是我很尊敬的一位長者,在文稿中有他寫給中醫園地的一篇勉勵的文章,可惜只有後一頁,前一頁已丟失了,單看他的後頁,工整的書法,已令人肅然起敬,字如其人,記得他教導我們,寫毛筆字一定要專心,心要安靜,紙要放得四正,每寫一字, 取字之中點,眼不望四角,才能行距整齊。坐要端正,腰要挺直,專心用腰力不用腕力,要有墨氣,心中有數,一氣呵成,墨氣即字之氣勢,也是自己的人氣,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在他那篇文稿上,已全部體現了這些精神。

朱老師治學嚴謹,温文爾雅,彬彬有禮,視学生如弟子,每有請教于他,他都是和藹可親地詳細予以解答,絕無疾言厲色,從不敷衍了事。有時甚至要求學生把上課筆記拿去給他察看。他會用心地翻閱,不時提出問題,甚至即時拿起筆來細心批改。朱老師經常鼓勵學生勤學要善於多問,學有思考才會有疑問,多問才能有所體會,認為善學者必經善問。他的解答十分中肯,絕無虛言,使聽者如沐春風,必有得着。朱老師以身作則,常說善教者必須善答,善答者必須心中有數, 思想清晰, 深入淺出, 善於比喻。不單專業知識要徹底明白,融滙貫通,而且要廣聞博識,天文、地理、歷史、哲理、詩詞歌賦,無一不曉,這需要平時做很多功夫,這些朱老師都做到了,他這種嚴以律己,孜孜不倦的學者風範,給學生留下了良好的榜樣。

朱老師品格高尚,生活樸素,性情恬淡,不慕名利,兩袖清風,閒時喜吟詩作對,研究書法,實一代儒醫之典範。朱老師本是香港東華醫院的中醫,嚮應號召回國效勞,不想竟在文革中含恨而離世。他敬業樂業,在診症、教學之餘,抓緊時間寫下他的理論與體會,著有《課餘醫話》、《論醫集》、《贊生堂存稿》…等著作,可惜這些珍貴的醫學著作,已在紅衛兵抄家時被紅衛兵付之一炬了,這些無形的損失,是何其巨大! 現在即使是僅存的手稿裏,僅僅一頁,也有很好的現實教育意義。朱老師提到他的老師鍾叔敬於文學、史學、醫學都有精深的造詣。文革前的中醫,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學,視為基礎,先習經史,再拜師學醫,對基礎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如果中文基礎不好,怎麽能學好中醫呢!根基牢固才能更上一層樓, 建在浮砂上的東西是很虛浮的。可是現代的中醫學生對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特別是對古文,有多少人了解呢?我想大家心中有數。 知之還需用之,用之才能真知,過份依賴上網找資料,習以為常就會喪失文化基礎。朱老師又引述他老師說的,“中醫的短處,人所易知,中醫之長處,人所難知”,觀之今日的社會現實,不單在學的中醫學生,甚至一些在職的醫務人員,不也是一個很好的寫照嗎?香港人普遍認為西醫快,中醫慢,這其實是一個很片面的誤解,舉例來說,通波仔(心血管擴張術) ,確是很快,一通可救命,這是顯而易見的,但通了波仔後,人的體質並沒有改善,血滯血瘀的問題仍未妥善解決,需長期服藥防止復發,但薄血丸易引起出血,其它藥丸則容易引起胃痛,利弊幾乎是相等。但中醫在迅速恢復體力,改善體質,防止復發方面則具有明顯的優勢。可是人們往往看到手術之快,而忘記了體質的改善之重要,所以很多人要一次又一次的通波仔,而不去正視發病的根本原因,而且西醫為了隱藏其短處,往往告誡病人手術後不可服食中藥。中醫之長處已完全被遺忘,被抹殺了,在這個商業競爭的社會,本不足為奇!可嘆的是一些本身是中醫職業的人士,也隨聲附和,不敢開治病的中藥給病人服用,只是建議購買高價“補品”,確實其經濟收益是多於診病所得的,忘記了為醫者的宗旨是治病救人, 或為了賺一點中介費, 動輒把病人轉介去做各種檢驗,把中醫特色的四診八綱,辯証論治都丟掉了。又如現在國內流行的把西藥再加中成藥,已完全沒有了中醫的辯証論治特色,試問長此下去,中醫不是自取滅亡嗎?回顧朱老師文章的教導,不是很有前瞻性的現實意義嗎?

我以為學習中醫則要背誦,不背誦就不能學好中醫,我經常背誦朱敬修老師編寫的《藥性括要》,此歌訣言簡意賅,集歷代醫家所寫的中藥藥性的詩詞歌賦之大成。結合他自己的臨床體會,既重點突出又朗朗上口,既有每味中藥的特性,又有病因病機, 治療原則,讀過的學生受益不淺,很想能讀到朱老師的其它著作,可惜極盡努力, 仍未如願,遺憾之極。 一個中醫界難得的人材,剛過半百,眼見自己的家被抄,自己的著作被燒,萬念俱灰,悄然在文革中英年早逝。願以拙作一篇以無限的懷念,希望有很多的中醫繼承者, 能繼承和發揚朱敬修老師的醫德, 為發展真正的中醫事業承前啟後。

對 [天人合一論天灸] 的一點補充

對 [天人合一論天灸] 的一點補充
林德強中醫導師
(此文是閱中大中醫學院一位同學的文章後有感而作)

此文是一篇好文章, 作者對天灸的中醫原理進行很好的探索, 有一定的深度, 對後學的成績興奮之餘, 為更臻完善僅作一些補充。

天灸的時間應是在日出至午時, 天灸者, 以太陽之陽氣代替艾條進行溫灸, 又稱引陽通陽, 內經 : “日出陽氣生, 日中陽氣隆, 日西陽氣已虛, 氣門乃閉” “午時一陰生”, 午時以後, 陽氣漸虛, 黃昏以後, 既然氣門已閉, 如何引陽入裡呢 ? 因此, 即使是在三伏天的三天裡, 只有在上午效果才好, 即正統的天灸療法, 其它時辰或日期裡, 即使取得效果, 也是溫藥敷貼的療法, 不是天灸療法。 而且三伏天只有三日, 也就是正確的天灸敷藥, 只有三天。

三伏天是據五運六氣的原理推算出來的, 每年有所不同, 分初伏, 中伏, 末伏三日, 均取庚日。 庚屬金, 入通肺氣, 如果在一般炎熱時間都可以, 那為何強調三伏呢! 肺主一身之氣, 主皮毛, 主治節, 節者, 就是節氣, 天氣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肺, 問問哮喘風濕病人就清楚不過了。 肺的一個最重要功能是隨著天氣的變化來調節我們的身體,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肺的功能很多, 絕不是治理調節那麼簡單, 人要與天地同步, 四氣的不及太過靠肺的調節。 任何一個臨床醫者都會有同感。 天灸的藥物, 只是藥引, 根據同氣相求的原理, 引天上的陽氣來加強肺陽氣的調節功能, 所以才能敷三次而益全年的特殊效果, 溫藥敷貼可以有即時的療效, 但如果要每年逐漸改善體質, 只有借助于三伏天的陽氣。 所以, 正確的天灸療法是在三伏天正日上午進行的。

我在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十周年的內經研討會上說過, 內經所述的原則, 對中醫來說, 猶如國家的憲法,香港的基本法, 不是用來擺的, 而是拿來用的, 內經的道理一時不容易明白, 需要反覆學習, 但不能丟諸腦後, 其真確性, 沒有體會之前是難以明白的。 只有堅持使用, 才會拍案叫絕。 如果把內經作為中醫學院的選修科, 那真是本末倒置了!

六十年代初, 當時我的老師司徙鈴、靳瑞為我進行了第一次天灸療法, 當時我是中醫學院出了名的哮喘學生。 經過一年三次敷貼, 我的體質大為改善, 令我驚奇不已。 三十多年來, 一直堅持為自己和為病人敷貼, 感受殊深。 計有五仟多人次, 反應是越敷越好, 有些敷貼後, 即時預約明年再貼, 普通的反應是抗病力增強了, 傷風感冒病少了。

按張璐的配方和穴位, 天灸雖然非常有效, 正如張璐自己也提及“塗後麻瞀疼痛”, 貼藥後又癢又痛, 又出水泡, 我自己切身的感受比用針刺的痺麻脹痛感難忍多了, 皮膚過敏者有成片潰瘍的, 也可能留有疤痕, 經過多年的自我試驗, 我自己本身就傷痕累累, 因我每年都同不同的配方和方法進試驗, 由於天灸有不可替代的療效, 故促使我堅持幾十年都不懈地進行研究。 漸悟一些心得, 在此提供大家討論。

天灸的理論
要明白中醫療法, 必須先從基本理論上進行探討, 天灸療法雖然源遠流長, 但可參考的書面材料並不多。 70年代隻身到香港做中醫, 仿如苦海孤舟, 是孤立無援的, 那時的氣氛, 國內的人都怕犯 “泄露國家機密”的錯誤, 故與師友通訊都斷絕了, 一切都只能憑自己的努力, 那時手頭只有幾本新買的古典書籍, 離開國內時連教科書都不能帶出來。 我只有靜下心來, 不斷探討內經的有關章節, 《內經》曰 :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我們的生命需要天上的陽氣賴以生存, 這個陽氣對我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是其它東西不能代替的, 溫熱與陽氣的區別, 我舉個例子, 一盆花草要曬太陽才能生長旺盛, 如用電燈照明或火爐加溫, 都不可能達到同一效果, 不斷的靜思漸漸悟出, 欲達到改善體質, 不可能是單靠幾種溫陽藥物貼幾天就可以達到的, 主要因素是要把天上的陽氣引入人的身體, 激發引動本身的陽氣, 猶如物理學撞擊中子原子一樣, 才會引發出巨大的能量, 因此療效不在於藥物本身, 而在於如何引陽。 這一概念的形成, 使我豁然開朗, 便把精力放在藥物的尋找, 穴位的選擇, 食療的配合等上做功夫。 一步一腳印地探索出天灸的內函和方法, 我們把內經說的道理貫通起來, 便可以一理通, 百理明, 天灸又是一個明證。 法不可變, 方可萬變, 這就是中醫可貴之處。在天灸療法上中醫完全可以發揮所長, 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現在政府醫院的“天灸”只是簡單的溫熱療法, 沒有中醫的內涵, 療效大打折扣。

藥物
中藥外用, 首當推薦吳師機著的《理瀹駢文》, 先賢開宗明義地指出 “外用之法即內服之理”即一切可引陽之藥, 均在選擇之列。 例如“祛痰內外尋白芥” 白芥子是引起水泡的元凶, 但有痰又非用白芥不可, 這其中當然需要作出平衡, 根據病情的需要加減選用。 又如香窜溫通十二經的, 當然非麝香莫屬了, 麝香是必不可少的。 回陽不離四逆, 四逆不離附子, 附子無乾姜不熱, 如此類推, 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藥才能增加療效而減少副作用。 現在對中藥的一般概念, 只重視藥理研究, 臨床應用, 而對有中醫特色的四氣五味, 升降浮沉, 七情搭配等疏忽了, 其實這些才是中藥的精華。 單味中藥的研究只是中藥效用的一個方面, 中藥的配伍使用, 並不是壹加壹那麼簡單, 傷寒論裡就有很多例子了, 有成就的中醫都是在中藥運用裡花了很多功夫的, 天灸可用的藥物也不限於張璐所用的幾種, 應隨證使用。山海經有論及:“三伏乃天、地、人三者配合, 三伏起於天之氣,初伏有陽, 中伏有陰陽, 下伏有二陽二陰之數卦。” 依據這個理論, 三伏的外用藥固然不應千篇一律, 每年應有所調整, 效果才好。我根據接診病人的當年的身體情況調整每年的外敷藥粉, 例如元陽虛者加入四逆湯, 少陰中寒者加入麻黃附子細辛湯, 另外, 上, 中,下伏都配合有不同的湯包, 吩咐病人當天服用, 具體方藥看當時天氣而定, 如適逢下雨濕氣重則用健脾去濕湯料, 消食化滯可加強天灸藥物的吸收; 谷芽, 麥芽為必用。 中伏則補氣養血, 八珍當用, 末伏補益肝腎加強天灸療效。


穴位

現在的概念, 總說是針刺是通過刺激引起身體的反應。 而《靈樞經》是怎樣說的呢 : “粗守形、上守神 … 粗守關, 上守機。”。穴位是 “神氣之所出入, 非皮肉筋骨”, 此重要到什麼程度呢,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 正確的引陽絕不限於文章所述的幾個穴位, 例如, 大椎穴, 陽氣不離陽氣的總管 ―― 督脈, 大椎穴為諸陽經所過, 不用大椎穴即沒有通關, (以前的百勞穴即大椎穴, 不是經外百勞穴)。 命門為生命之門, 其穴通入真元, 此穴不可不用。 所有背腧穴直通臟腑, “大風肺厥心督膈, 肝膽脾胃三焦腎”, 這些背腧穴給予我們大展拳腳的廣闊天地, 五臟六腑有病當然可用相對的穴位, 如易感冒加風門穴, 風入之門也。 又氣化失調, 香港人拜八杯水口號所賜, 時有飲水過多, 氣不化津, 而引起越飲越渴之苦, 加三焦俞用以加強蒸騰氣化之功, 有貼藥後即覺津生口潤者。 又如督俞, 為督脈之氣在背部輸注及轉出之處, 敷貼常可加強督脈之功能, 因此我自從隨證選穴敷貼後, 常可取得如期效果, 千篇一律用幾個穴位效果並不理想。 天灸敷藥取穴, 必須遵循經絡辨證兩個原則, 除了常規取督脉和背腧穴外, 還可針對對方的體質和常患疾病預以配穴, 如咳加肩井, 喘加天突, 易感冒者加外關, 脹氣不適加內關, 腸胃弱者加足三里, 足痿加膝眼, 氣弱者加太淵, 減肥者加天樞, 水道…, 隨症配穴, 活活潑潑, 真正領悟靈樞的真義, 用靈活的方式, 通過經絡的作用, 使身體轉樞過來, 符合正常, 由弱轉強。 中醫的療效, 是要在有病時才明顯, 正常人是不易察覺, 故常引來不懂中醫的人質疑, 這是初學者必須堅持的理念。 不為他人的異議而動搖。前廣州中醫學院朱敬修教務長曾為學院中醫園地寫過一篇提詞, “中醫的短處, 人所易知, 中醫之長處, 人所難治, 對學習中醫的高年級學生需注意。這是對醫療現實的一個警示, 觀之現實社會, 確實如此。



飲食配合
內經曰 “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 引來的陽氣增強了身體的氣化蒸騰, 如有食療跟上, 天灸效果就會更好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不少人疏忽了這個 “根”字, “逆其根則伐其本, 壞其真”。 中醫養生是養其根, 上工治未病, 下工治病已成, 生命之本在於根, 根就是陰陽, 含糊不得。 三伏天敷藥後, 我鼓勵在敷藥期間多食小魚, 小蝦等具生生之氣的食品, 反應良好。 又因陽氣增強了氣化功能, 有些長期食慾不振的, 胃納的即時轉佳,小孩老人更為明顯。 食物是不可以直接補充陽氣的, 必先消化屬陰的物質, 經過氣化成物質精微才能化生成陽氣, 故中醫常說 “有胃則生”, 原理在此。 另外, 必須從敷藥那天起, 堅持沖涼水, 肌膚受涼水的刺激, 腠理閉拒, 陽氣內守, 使氣血流向五臟, 從而增強臟腑功能, 這有利於保護命根。 最後必須強調外寒內寒有所區別, 內寒傷陽, 故冷凍飲食在嚴禁之列。


適應證
天灸容易令人自然要聯想到只適應虛寒體質, 但在我的實踐過中漸漸領悟到適合天灸的範圍大得多, 陰陽互根, 陽主陰從, 所有陰陽失調的人仕均可施行, 不少更年期的人天灸後, 陰虛火旺的情況消失了, 究其原因, 陰虛歸根到底是飲食精微不能氣化成津, 火旺是因火不歸位, 李東垣稱之為“賊火, 不在其位也。”, 陰越虛火越旺, 這個惡性循環的打破就需增強陽氣, 有人把陽氣稱之為免疫力, 這是不準確的, 免疫力太過了就會出問題, 陽氣包含免疫力但不等於免疫力, 因中醫的陽氣具有出入升降的平衡功能, 有些便秘的人仕, 天灸療法後大便通暢了就是明證。 也有感冒咽痛的人, 天灸後咽喉反而不痛了, 這就是陽氣發揮祛邪的作用, 所以, 我們當中醫的, 施行天灸療法時, 應把思維擴寬一些, 多根據內經的原則去思考, 不要讓一些西醫的概念把我們限死了。

多年前, 然曾寫信給香港有關當局建議推廣三伏天天灸療法, 禽流感期間又再提出, 總是泥牛入海。 現在匆忙間香港醫管局屬下十二間醫院全面推行天灸療法, 希望是一個好的開始, 須知發揚繼承中醫藥, 必須按照中醫本身的規律和理論, 否則只會得其形而失其神。 須知天灸與西藥的敷貼是完全不同的。

從理論和實踐, 都體會到天灸療法是有其獨特之處, 與一般的溫藥敷貼療法是不同的。 如果日期和時間只能選其一, 寧可選擇期間的上午, 因為一日之中有四季, “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午夜為冬” , 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來選擇, 以達到冬病夏治的結果, 而黃昏過後貼藥, 是完全違背了內經所提出的原則。
這些不同辨證施治引起不同的療效, 是否又歸究於中醫不科學, 沒有重覆性呢? 現在對中醫的很多評論是很片面的。 中西醫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法。 中醫是否科學應由療效決定, 而不是以西醫的標準來決定的。 希望同道的齊心努力, 把傳統的天灸法發揚光大。

以上是本人的切身體會, 一得之見, 供同道的參考, 但求平實, 不求花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