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中醫師去世引發的聯想

我與葉英良中醫師素未謀面,只是在傳媒上和學生口中知道此君,常寫文宣傳中醫,開班教授技巧,當然也臨床治病。應是實實在在努力工作的中醫同道,驚聞突然離世,而且連診所及生財工具都出售了,幾十年的中醫實踐,必當有所經驗和體會,但所有的一切⋯⋯都隨着葉醫師的離去,而煙飛灰滅。確實令人唏噓!中醫之所以後繼無人,除了別的因素外,政府和社會因素也是一個十分重要關鍵,政府拒而不聽中醫歷代師傳的特點,把中醫邊緣化,使中醫的社會地位低下,中醫的收入還比不上護士,而不合理的規管越來越多,挽救中醫的囗號叫了多年,未見成效,所有這些都是造成中醫後繼無人的原因。中醫師不應各人自掃門前雪,沒有理由也不應該鬧不團結,否則只會如同葉醫師一樣,一個接一個地消失,香港整體中醫痿縮!是時侯團結一致了,趕快爭取共同的權益吧!

《從臨床實踐看靈樞經》

林德強中醫教授

有些中醫學院竟把中醫針灸的基本理論《靈樞經》都不講授, 此文用實踐病例說明《靈樞經》的重要性。

《靈樞經》是中醫針灸的基礎, 是講述針灸理論的經典著作, 後世有醫家把它稱之為“針經”, 原意是突出靈樞經對針灸的重要指導意義, 但也因此後人有誤會靈樞是單純講述針灸技術的專著, 因為書內具體腧穴較少, 而漸漸把它淡忘, 包括有些教科書也是如此, 實屬可惜! 靈樞講的是最重要的理論, 是指導性的原則。 理論正確了, 施針也不難, 再疑難的病, 也可以有個思路。前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教研組主任靳瑞老師就經常教導我們, “有疑難, 找靈樞。”前廣州中醫藥研究所韓紹康老師, 在年老時, 對前往請教他的學生, 也是講授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而且一再叮囑:要成為一個好的針灸醫生, 必須不離靈樞經。 方劑之祖張仲景醫聖, 臨床上也是針藥並施, 或先針後藥的。 針灸本來是滲透在臨床各科, 不可分離的。 各科都要能針灸, 針灸也治各科病。 靈樞經很明確地指出了重要的原則 :“小針之要, 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 上守神; 刺之微, 在速遲; 迎之隨之, 以意和之。”,另外更重要是“節之交, 三百六十五會, 節者, 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此處之節, 即腧穴之謂, 說明穴位不是簡單的一個尺寸的定位, 而應是看作穴位內有經氣流動, 是一個活動的地方, 有生命力的地方能溝通內外上下。 故有先尋其經, 再尋其穴之說。 對此, 靈樞經很鄭重地指出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以下通過病例探討靈樞經的使用原則。

針刺祛風病例:

風邪善行而數變, 因此是可以用針刺引導風邪外出, 迎之隨之, 以意和之。 風邪有外風內風之分, 只要能善於疏導, 可效如桴鼓, 如拔刺, 如解結, 久疾仍可治也。

風邪之重者, 則為中風。 有內外風之分, 治法有所不同, 內風宜平, 外風宜散。

(病例一)

胡X X, 男, 55, 有糖尿病史14年, 一向脾虛濕濁, 近聽聞飲紅酒有好處, 日飲小半杯, 昨夜半覺左手尾指開始麻木, 手足抬舉困難, 口齒欠靈, 身體左右側冷暖不一, 到診時, 面青灰暗, 兩顴泛紅, 兩眼混濁, 瞳孔反應遲鈍, 撫之左側手足明顯不溫, , 舌斜兩側色暗瘀, 滿佈厚膩苔, 脉弦細, 左盛於右, 病人反覆訴說頭痛如旋。此為心肝脾三經為病, 風邪壅盛, 經絡堵塞, 危及神明之症候,先用心經中沖穴放血,數滴血後, 詢之病人頭內如旋一樣的感覺減輕。

再用13mm毫針直刺雙地倉, 病人自覺臉部覺暖。

三. 用25mm針刺八邪穴, 病人覺繃緊狀態開始鬆解。

四. 用80mm 針左曲池、內關。 此時肢體活動稍能自如,神情仍欠靈活。

五. 用13mm針斜刺印堂, 得氣後用火槍燒針, 病人面部由濁轉清, 微有汗出, 自覺清醒,甚至病人不自覺想站起行走。

用中沖穴放血開窍泄邪, 啓動心經神明, 心為五臟六腑的大主, 主明則下安, 中風為神智的病, 先行用心經之穴, 滴血也泄經氣, 故急用地倉穴扶其經氣, 地倉出自甲乙經屬陽明, 為手足陽明, 陽蹺經交會穴, 是多氣多血之經, 經氣充足。 對於靈樞說的各經氣血各有不同, 不明的人以為沒有實用, 但在臨床中甚為實用, 此是一例。 再用奇穴八邪全力祛邪, 有足陽明之經氣在沖旋, 效果就好。 再用曲池、內關調其营衛, 曲池出自《靈樞.本樞》, 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喻經氣如水注入池中, 臨床效果甚好, 治風邪尤佳。 我很欣賞《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歌訣, 介紹如下:

曲池拱手取, 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 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不得, 筋緩莫梳頭, 喉閉促欲死, 發熱更無休,

遍身風癬癩, 針著即時瘳。

內關穴出自靈樞經脉篇, 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 也是八脉交會穴, 通陰維脉及任脉, 一穴多用, 是重要的調整营衛氣血及臟腑經絡的主穴。

此次治療, 前後20分鐘, 共用六個穴, 就是抓住辨証施治, 開窍疏風的治則, 按靈樞說的持針之道, 堅者為寶, 正指直刺, 無刺左右的原則。 此處之堅, 祖上的經驗是堅定不移的意思, 要集中精神,迅速施治, 穴位切記不能多, 即靈樞說的無刺左右的意思。 因為病人此時經絡氣血十分紊亂, 如果醫者心無定見, 想到一處針一處, 反會使病人經氣更為紊亂, 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要每針一穴, 都要留意病人的反應, 也是靈樞說的“神在秋毫, 屬意病者, 審視血脉, 刺之無殆。”此病例的治療方針十分清晰, 祛邪先用心經中沖醒神開窍, 再用八邪穴疏泄邪氣。 調整經氣用曲池、內關, 扶正用地倉, 開窍用印堂, 治療順序一定不能顛倒, 治療正虛邪實的病, 如果先開窍, 邪氣反而會深陷, 犯靈樞告誡的“虛虛實實之弊。”但如果先扶正, 病益加, 也屬靈樞說的“實其實, 虛其虛。”此兩戒絕非虛言, 得失成敗就在於此。

(病例二)

范X X, 女, 50, 子宮全切除手術後, 一晚突然周身搔癢,如蟲行在皮中, 鼻塞耳鳴, 口苦, 咽乾, 舌紅苔苦, 此為三焦熱盛風動。

針耳門、曲池、迎香, 此時患者覺皮膚如有風出, 痕癢開始轉輕, 再針內關、素髎, 患者覺鼻尖涼而搔癢全失。

耳門穴: 出自甲乙經,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脉, 出走耳前大門, 泄三焦熾熱的邪火。

迎香: 出自甲乙經, 屬手陽明大腸經, 為手足陽明經交會穴, 與足陽明宗氣所和, 開窍於口, 脾味香。

“十四經要穴主治歌”:“迎香主刺鼻失臭, 兼刺面癢若蟲行。”

素髎: 出自甲乙經, 屬督脉,別名鼻準, 可通任脉及肺系, 祛邪而不傷正, 是我家常用穴位。

此病例用五個穴位, 十分鐘即止癢, 均是逐步引導風邪外出。 內關、素髎調和营衛, 通過病者自己的調節功能, 達到邪去而正不傷, 時時要顧及病者術後體弱特點。 有時術後的病人不一定是虛寒, 此病例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這時既要隨証施治, 又要點到即止, 也是“氣至即止”的意思。

通過這兩個案例, 說明靈樞經對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 先取其經, 後選其穴, 取穴要少而準, 淺刺即可取得療效。 要抓住主證, 辨証要準確, 治則要清晰, 取穴要少而精, 泄邪要適度, 正氣常維護, 才能治好一個又一個病例, 才能一步一步地積累經驗, 掌握治病的主動權, 越是病重, 治療越要輕靈。雖然可以說這是兩個病例, 但是歷來中醫的經驗都是由一個一個病例積累起來的, 人的體質有虛實的禀賦, 寒熱的不同, 病因病機各不同, 邪氣有深淺之分, 而且每日每時都有邪正相爭, 此消彼長的變化, 對於一個不斷變化的病人, 能用一個“標準化”的治療方案去處理嗎? 不等同刻舟求劍乎?

現在網絡資訊的發達, 一日千里, 很快可在網上找到各種資料, 但極其發達的資訊也帶來了困擾, 就是如何選擇呢? 現在人們可以比較貨品, 比較價錢, 但在一大堆治療方法, 各種有效的方藥、穴位裡, 如何選擇其一, 極其困惑。 病情危在旦夕, 病人正在痛苦中, 我們沒有時間去逐一配對, 更不可隨意任選其一匆匆進行治療, 不論如何, 治療不可重新再來, 孔子也說過:“知道的很多, 但心中沒有準則, 是一件危險的事。 而內經、靈樞經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去掌握原則。 作為一個醫者, 必須屬意病者, 一切以病人的真實症狀為依據, 切忌隨便推想。 要用中醫的基本理論予以正確客觀地辨証, 客觀地定出治療方法, 正如靈樞所要求的神在秋毫, 尋意病者, 必須隨機應變, 不能古板地按照電腦裡進行治療方案。 靈樞經說“粗守關”, 關是關卡, 固定之事,“上守機”,機才是最重要的, 機是不斷變化的, 醫者是輕輕一拔, 四両撥千斤, 讓病者的身體的機能自己恢復。

先祖經驗越是重病, 越要輕靈, 慎防傷正, 否則會未治人病, 先奪人命, 未睹其疾, 惡知其原。 小針確“是易陳而難入”, 真是步步為營步步思考, 不可全靠電腦也。 要看臨床病人的效果, 而不是局限於統計數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臨床治療效果也是檢驗醫療水平的唯一標準。 有靈樞的正確指導臨床實踐, 才是提高中國針灸醫術的正確之路。

中醫院不應該只是康復醫院

此文獻給為爭取成立中醫院而通宵靜坐的浸會中醫院師生
《中醫院不應該只是康復醫院》
中醫導師林德強

在中醫不能治急病的錯誤意識下, 千呼萬喚不出來的香港中醫院計劃框架, 竟把中醫院辦成一間康復醫院, 中醫真的不能治重病大病嗎?

聽到浸會中醫院的師生為爭取成立中醫院,在中環政府大樓前通宵靜坐,感慨良多,難以入睡,我也曾在浸會教過中醫“心系”,“肺系”疾病 ,後因對不滿要按照澳洲的講義而離開, 現在是用“心”寫出“肺”腑之言。香港要培養真正的中醫必須要有香港自己的中醫教學中醫院。

月前, 食物及衞生局長高永文在電台接受訪問時談到,香港正在籌備以後成立一間中醫院, 其職能約相等於一間康復醫院。這個概念將把中醫院引入一個錯誤的方向,中醫學是一個全方位醫治病人的醫術, 完全可應付各種疾病。最近,有關當局出爾反爾, 收回浸會大學準備起中醫院的地皮。更是暴露了當局根本不想設立中醫院。 其實,香港中醫院在抗戰前已存在, 就是今天的廣華醫院, 日寇佔領香港時,把廣華醫院霸佔為軍醫院, 日本戰敗後由英軍接收, 轉為西醫院至今, 其實只要物歸原主, 所謂香港中醫院的問題早就解決了。詳細情況, 已故中文大學岑澤波中醫教授早有著文考證, 只是衛生當局不顧這段歷史。猶如劉備借荊州, 一借不歸還,另用謊言掩蓋這歷史事實, 絕口不提廣華醫院即是原中醫院的產業。

很清楚的事實是一個民族的繁衍, 必須有個良好的醫術作它的歷史條件, 西醫傳入只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中華民族能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倚靠的是中醫藥, 如果中醫只是懂得病後康復之類修修補補的醫學, 歷史上可以擔起這個重任嗎?簡直是數典忘袓。謊言說一千遍變成事實, 現在已經很多人認為只有西醫才懂得診病, 這個錯誤的觀點甚至已滲入醫學教育中, 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中醫能治病, 治好病, 由古至今, 事實無數。 由歷史上口碑載道的扁鵲救活死人, 華陀為關公刮骨療傷, 70年代的針刺療法, 很多人誤以為只是傳說, 到10年前沙士期間, 國內用中醫治療, 死亡率是百分之三, 香港是百分之十六,這些真實的事例,衛生當局避而不談。現在很多傳統的急救方法由於沒有傳承, 已漸漸被人遺忘。

回顧歷史, 抗戰時間,資源十分短缺,軍區只配給有綠豆, 黑糖和花生油, 以及幾支針灸針治病, 情況很危急, 治療必需快捷, 隨軍的軍醫,就憑著簡單的治療而救活了無數傷亡的戰士,據那時隨軍老中醫的回憶, 那時被槍傷病危時, 針氣門穴、大椎穴,並在口拔罐出血則可活命, 治療心臟病突發, 則針掌上三穴, 沒有針時,可在掌心順時針按摩也可緩解心痛。 那時候戰場的士兵衣服和鞋都不足夠, 隨軍的中醫教士兵用爛布首先保護肚臍令暖,保護肘,保護踭和膝蓋, 大大減少了士兵的感染病機會。 日寇施放毒氣, 軍醫用黑糖綠豆水去解毒或用簡單的中藥製成解毒丸即可解毒, 咽喉痛都是在喉外施行手法治療便即時可解決, 至於止血止痛等等, 都是用很簡單的中醫方法即可解決, 這些辦法看起來很粗糙, 但救活了很多士兵, 你說這個辦法高明嗎!任何一個在當日戰場上的老兵都可作證, 那些簡單的方法,有些經我實踐是確實有效的, 例如用按摩方法緩解急性心絞痛, 刮人中穴治療經血過多, 喉部按摩治療急性咽喉腫痛, 耳垂放血治療失音, 甚至徒手按摩大椎穴退熱, 針刺足三里穴治療急性腹痛, 針刺治療嘔吐, 感冒, 難道這不是治療急病嗎?為什麼要抺殺這些安全有效簡單快捷不花錢的中醫治療方法,對於要急症病人等候六、七個小時, 當局一邊說資源短缺感到束手無策, 一方面打壓中醫的有效治療, 這作何解釋呢?對於中醫院的治療對象和性質, 電台訪問了浸會大學兩位人仕。 校長陳新滋是有心人, 宏觀上解釋了成立教學醫院的訴求, 並提出“爭取中醫院不成功, 辭去校長之職。”,有義氣,有承擔, 感人熱淚, 值得敬佩。 至於那位卞兆祥先生, 由於他是搞藥物的, 估計他很少臨床, 說來說去說不到點子上, 根本聽不清他在說什麼, 說來說去, 都是說中醫可以治療中風後遺症, 可以補充西醫的不足, 既沒有說明中醫優點, 也沒有維護中醫的權益, 令業界十分痛心及頓足,他應做好功課才上電台, 不致把中醫能治病這個概念說得十分含糊, 失去了一個向大眾宣傳中醫的好機會, 中醫學是絕對的能醫治急病,這句都不敢講,怎能把問題說得清楚呢?中醫是必須臨床實踐才能體會中醫的優越性,脫離臨床,空說理論只會把中醫學引入非驢非馬的境界。中醫的水平不是用西醫的學位來定, 而是要看臨床水平, 臨床效果。治療效果才是中醫的生命線。

現在的宣傳是單向性的, 除了非常不合理明文規定一些病中醫不能宣稱可以治療外, 還深謀遠慮地規定中醫不能稱為醫生, 而只能稱為醫師, 而在政府的各種宣傳中, 叫人有病看醫生, 結果造成一個印象有病看西醫,中醫變成湯水醫生, 這是中醫的致命傷, 吶喊的人不多。年老的不願說, 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年的不敢說, 不敢開罪西醫,年青人不知如何說, 因他們未目睹中醫的優點。學中醫, 必須用中醫觀點來學才能真正掌握中醫, 因此在香港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學醫院, 這點將另文說明, 現在要在香港成立中醫院或教學醫院, 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需要各有心人仕共同努力, 因為它牽涉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特別是西醫業界及地產商。 這次靜坐行動, 各中醫會及中醫名人都沒有哼一聲,中醫的積弱就是一盤散砂, 各顧各, 真是令人痛心。同學們應明白争取是需要長期韌性的努力, 應廣泛團結支持中醫的各界人仕, 在困難中看到前途, 持續不懈地努力, 才有成功的希望。 這裡我想引用龔自清的一句話, 來鼓舞年青人:

“九州生氣持風雷, 萬馬齊瘖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材。”

 如果有興趣看更多一些有關中醫的文章,請溜覽網址: chungjing.wordpress.com/或青陽客棧

實踐才能體會內經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養生學中醫導師
林德強中醫師

此文是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成立十周年暨《黃帝內經研討會》的發言稿, 主要反對誇誇而談, 舉例需在醫療實踐中才能慢慢體會黃帝內經的真理。

如何學習《黃帝內經》﹐在《內經》的舉痛論裡已講得很清楚﹐“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己”﹐《內經》的生命力﹐在於把它的理論用於生活實踐中﹐它就象一把萬用瑞士刀﹐越用越靈﹐如果只是把它作為一塊寶玉﹐放在玻璃櫃中欣賞﹐就會慢慢失去它的價值。我在近40年的臨床醫療實踐中﹐越來越有一個強烈的信念﹐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必須從學習《內經》開始。
《黃帝內經》的理論﹐幫助我解決臨床的實例不少﹐舉例來說﹐《內經》十分重視陽氣的重要性﹐把陽氣比喻為天與日﹐如不在應有的位置則“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在香港一般認為天氣又熱又濕﹐而且歷來以濕熱病居多﹐習以為常使用寒涼藥。 而事實上﹐由於冷氣機的普及﹐香港人已經終年生活在凍感之都裡﹐感寒者居多﹐陽虛者不少﹐再加上模仿西式飲食﹐形寒飲冷﹐夜睡晚起﹐致使不少人陽氣衰微﹐違反《內經》所說的天人合一的生活規律﹐百病叢生﹐與《內經》所提及的“暑多寒病”有過之而無不及﹐因天時地理這時再用寒涼藥已不適宜。而用溫陽藥常可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鼻鼽(相當於鼻敏感)﹐很多患者晨起嚴重噴嚏不止﹐手足不溫﹐但同時又有鼻腔灼熱﹐涕先稀後稠﹐黃白相兼﹐面赤頭痛﹐口乾覺熱﹐多呈現一派寒熱夾雜﹐虛實並現的証候﹐對照教材所述﹐不是證型不符﹐就是方藥不對﹐後來根據《內經》陽虛則嚏﹑陽密乃固的提示﹐使用張仲景的竹葉湯﹐效果十分明顯﹐該方原本用來治療陽虛中風﹐因與香港地區的鼻病病機相符﹐所以奇兵突出﹐一藥而效﹐說明辨證施治﹑因人施治是《內經》精髓所在﹐也是中醫的生命線﹐所謂要中醫劃一的規範化﹐並不符合中醫本來的精神。一直以來﹐圍繞陽氣衛外而為固的精神﹐我臨床上一直留意護陽﹑扶陽﹑壯陽﹐特別起用引火歸元法﹐在香港地區治療一些疑難病常可取得一定的療效。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內經》﹐必須以此為準尺衡量養生與治病﹐在舖天蓋地的商業宣傳裡﹐更加需要有獨立思考的需要﹐風行一時的小麥草﹑蒟蒻﹑蘆薈﹑牛蒡﹑苦瓜汁等潮流食品﹐無一不是苦寒之品﹐《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中醫學對飲食和藥物的重點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因此在考慮時﹐首先是該食物或藥物的氣味和性能﹐也是某一品種的“特質”﹐而不是簡單地只說此品種會有那些維他命﹑礦物質和實驗室裡的數據﹐同樣含有維他命C的西瓜就不可能代替冬瓜的作用﹐同樣含有鈣質的石膏和龍骨就絕然不同。現在不少人談含量的多﹑談特質的少﹐是捨本逐末﹐嚴重影響了中醫養生和治病的效果﹐我在講授養生課時﹐重點講解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取象比類﹐學生依據《內經》這一原則﹐在養生和治病上都取得滿意的效果﹐起碼以食物之偏性﹐糾正了身體的偏性﹐達到平衡和舒適的目的。
《內經》正如所有中華文化一樣﹐是依據理象數形式進行的推理思維學問﹐更加需要學而時習之﹐只有通過反覆的學習才能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來﹐正如清代中醫教科書《醫宗金鑑》所述“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難以湊效”﹐《內經》不是臨床手冊﹐而是一本說道理的書﹐正如清朝名醫陳士鐸所述“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醫不窮理﹐不可以用藥”﹐而鄧鐵濤老師在幾年前就說過“現在雖然大量投入資源,可是中醫治愈率大有江河日下之勢”﹐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認真研讀中醫經典﹐這個問題牽涉面很廣﹐難道不值我們深思嗎﹖

香港必須有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香港必須有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林德強中醫導師

香港的中醫學生由於沒有實習醫院, 需要到內地不同的醫院實習, 由於國內是中西藥並用, 回來執業時就產生了大問題。

每個人都知道, 實習對一個醫者的培訓是很重要的, 國內醫院之所以不適合香港學生實習, 除了中西醫並用, 中醫可以開西藥外, 其實這並無壞處, 最重要的是現在國內醫院治病救人的理念與醫療道德準則問題。 國內每個城市都有個共同的中國特式, 就是最漂亮的建築物除了是政府大樓外, 就該輪到醫院了。 醫院在世界各地都是虧蝕的, 總要政府或慈善機構津貼的,唯一在中國可以賺大錢! 絕訣就在於病人到醫院看醫生, 首先想到是要賺錢。 先來個全身大檢查, 不管是否有需要。 否則那些在外國買回來的超貴的儀器便無法回本及賺錢了。 另外不論什麼病, 一律點滴(輸液), 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早就丟在腦後, 想的是什麼藥可以賺多些提成(佣金), 所以每個病人都會提一大包裝潢漂亮美輪美奐的“中成藥”回家, 而傳統的治療中藥不論是飲片或傳統中藥, 則甚為缺乏甚至欠奉, 一切向錢看, 在這種勁賺錢的思維下, 病人經常被劏得十分寃枉, 一個這樣的環境, 實習生能學到什麼呢?

在這種一切向錢看的思維下, 願意採用傳統中醫療法的老中醫也被迫轉型。 我回中醫學院校慶座談會, 問為何中醫院對最有特色的中醫徒手治療脫臼越來越少, 而轉用開刀治療, 老同學告訴我, 做一次手法, 只能賺十元八塊, 而開刀起碼可以賺幾百甚至過仟, 病人覺得先進, 領導也高興, 賺錢數字也上升, 個人提成(佣金)也多, 既然三嬴, 何樂而不為。 現在一切看數字, 看賺錢能力, 賺錢不多, 也會被醫院解聘(不續合同)。 最近已開始有醫院承包給個人,即私人或集團醫院, 簡單來說, 醫院有價, 誰出錢誰能買下來, 以後怎樣做, 由投資者決定了。 外國的私家醫院還有個宗教道德規範, 人們有道德底線,有新聞自由, 有輿論監督, 有制約機制, 而國內一切向錢看了, 完全失去了道德底線, 失去了治病救人的基本醫德, 在這樣的環境下實習, 學生可以學的是什麼呢?

五、六十年代的中醫院, 從各地把有社會經驗的中醫請到醫院來, 按工作經驗分為老、中、青三結合, 年資較淺的在門診, 有經驗的在病房, 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做他們的顧問, 解決疑難問題, 門診和病房主管碰到的疑難問題, 請來老中醫一起會診, 由會診結果綜合設立治療方案, 日常工作仍由原來負責的中醫進行。這樣的三結合, 使三者都有得益, 大家相處得十分和諧, 年青醫生對老中醫都十分尊敬, 年青的常有“聽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之感, 有前輩指點, 年青的上手會快得多。 中醫是實踐出來的醫學, 學過不一定懂得用, 懂得用不一定用得很熟練, 所以中醫技術的提高, 一向十分重視醫藥醫話。 臨症上有時一、二句話, 確實起到劃龍點睛作用, 那時的治療, 完全以中醫的治療為主, 也有急診室, 遇有外科急症, 請西醫一同會診(不是現在先由西醫診治, 再由西醫決定是否可以由中醫跟進。) 如果不是應急手術, 先服中藥治療, 例如急性闌尾炎, 如果不是穿孔, 先服中藥大黃牡丹皮湯, 有七成病能解除痛苦,其他待期手術也是一樣,而避免手術之苦和高昂的醫藥費開支。至於骨傷科除了開放性骨折, 幾乎全由中醫治療, 很多西醫學習中醫班的學生也在中醫院里感到心悅誠服。 廣州其他西醫院裡一些疑難病例也紛紛請中醫去會診, 這種良好的勢頭被十年浩劫全部推毀了。老中醫被批鬥, 所謂“打倒一切權威”, 十年裡老中醫大部份被打倒了, 青黃不接, 後繼無人, 復出的老中醫面對自己的頂頭上司, 那些曾經殘酷批鬥他們的紅人,老中醫可以說什麼呢? 批鬥人上台了, 老中醫被鬥下台, 即使文革後被請回來, 仍是心有餘悸, 戰戰兢兢, 逢人只說三分話, 豈敢再拋一片心, 整個中醫院的氣氛與文革前完全是兩個樣。 跟著一個向錢看, 全部倒過來, 為了取得利潤而不擇手段。為了解決年青人就業的問題,行政上也一刀切,老中醫60歲一律要退休, 即使被反聘的老中醫也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情,所謂“顧問顧問, 有問則顧, 不問不顧。”有職在位的接班醫生也怕病人跟老中醫跑了, 也不願意讓老中醫回來。由於利益的衝突, 互相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了, 所以現在的中醫院已完全變了, 香港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那裡學到真正的中醫。

相反,香港的中醫水平高得多了, 就是因為香港不准中醫開西藥, 壞事變成好事, 起了相反作用, 迫使中醫更加努力鑽研自己的醫術, 為了生存, 香港中醫必需要想方設法醫好病人, 有病人才能生存, 沒有病人只有關門, 自生自滅是當前中醫面對的現實, 困難的環境可以鍛鍊出真功夫, 所以中醫教學醫院的建立是刻不容緩, 也是檢測當局是否真的願意發展中醫的試金石。香港不但需要建立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而且具備了開設中醫教學醫院的人材條件。

獻給一位我不認識的中醫前輩

林德強中醫導師

無數在臨床前線的中醫前輩, 默默無聞地治病救人一輩子, 這些才是中醫的脊樑, 在臨床第一前線的實踐者。 有人貶斥為憑經驗行醫, 事實真是這樣嗎?

聽說有位過了身的老中醫, 捐獻了近千本中醫書給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有機會我翻閱了部份書籍, 出版日期由60年代至二仟年份都有,說明這些書都是長期累積起來的, 可惜後繼無人, 實為握腕可惜。 翻看了一下, 其中不少書都有圈圈點點, 劃上重點, 可見書本人是下了不少功夫。 一個長者, 至死閱書不絕, 真是終生學習的好榜樣。 我追查下去, 此人是在新界粉嶺一間藥行駐診的江冠岳註冊中醫師, 已在兩年前八十多歲高齡默默過身。 他的名片只是簡單寫著廣東省中醫進修學院, 但我一見即肅然起敬, 因為此校甚有名氣, 即現在的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 60年代廣州中醫學院的老師, 大部份是畢業於此廣東省中醫藥專科學校, 包括廣東省名老中醫, 也多在此校畢業, 人數不多, 皆學有所成。可能江醫師淡泊名利, 默默無名地在新界鄉間一間藥行坐堂, 但求診的病人是絡繹不絕, 這也正是一個真正的中醫師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整天唯名利是務, 企踵權豪, 孜孜汲汲, 爭名奪利, 何能抽出時間來勤求古訓, 博採衆方, 在現今這個利欲薰心的社會, 能有這樣一個俯首甘為儒子牛的醫生, 確實是難能可貴。我稱他為中醫之脊樑, 一點也不為太過。中醫水平的提高,有它特點, 就是不斷在前賢的醫案中, 探討和理解中醫學博大精深的理論。 這是要出自內心的興趣和追求, 現在當局要求的進修學分, 完全用西醫的一套去規管, 弊病甚多, 流於形式, 甚至造成有人斂財的機會,各式各樣的演講會,都是一個固定的格式,所謂一個手指(USB, U盤)走天下, 均是中西醫各自對某病的認識, 發病的統計數據, 中醫分類治療, 今後的研究方法, 思路與前景等等千篇一律, 泛泛而談, 聽起來好像內容很多, 回到臨床治療根本幫不上忙。 完全屬於底層次的重複。 各種各樣轟轟烈烈的研討會, 大合照是最重要的, 影完照後已想各奔前途, 上台演講, 每人10至15分鐘, 念完講稿就換人, 好像走馬燈一樣, 這樣的研討會會有什麼收穫, 但卻逼著每位醫師頻頻撲撲來參加以換取學分, 連七、八十歲的老中醫也不能倖免, 倒不如像江醫生踏踏實實的再鑽研醫術, 對提高醫療水平更為有效。

更有甚者, 如醫管局前段時間請來一個國內的愛滋病專家作學術講座, 除了大事宣傳, 他是光榮的共產黨員, 是北京西苑醫院及主要領導責任的副院長, 得了八個不同的獎牌, 有金的, 有銅的很重, 出了多少次國, 醫治了多少愛滋病人,但對治療用藥則籠統而談, 當聽眾提問他具體用什麼藥時, 他回答:這些藥物, 你們可在中藥學講義里找到, 你們可自己查找, 不必多談。 有人轉了另一個方式問他, 你是辨証用藥, 還是用現代藥理研究的結果用藥? 他的回答十分搞笑, 兩個辦法都可以, 隨你喜歡用那個方法吧! 這是什麼學術講座? 簡直和江湖騙子沒有兩樣, 前去聽這樣的講座而得到的學分, 簡直是兒嬉, 一個大笑話。

又有另一個例子, 同樣是滿頭光圈的人來作老人病講座, 題目是“老人(認知障礙)的中醫治療”,認為通竅活血湯最好, 聽者提問:“請問根據你的經驗,你如何使用方中的麝香?”,他竟然反問:“這條方有這樣的藥嗎?”,問者回答:“有,方歌第一句即“通竅全憑好麝香。”他回答:“這個問題真是值得好好研究, 現在轉入另一話題。”令各人不禁問道:“這是什麼專家? 什麼講座?”,由此可見, 孔子說的“食肉者寡”,應在頂上的達官貴人, 不及江醫生這樣的草根醫生, 在臨床上幾十年打拚的才是真材實料, 醫治好病人才是最大的學問, 終生勤讀書的學者是會受到尊敬和學習。 愛恩斯坦有一句話:“智慧不等於學歷, 而在於終身對知識的不斷追求。”,有真材學術的是草根醫生, 不知當局何時才能檢討強迫中醫聽講座取學分的弄虛作假的做法!

《珍愛生命, 慎重選擇》

生命寶貴, 至為重要, 選擇醫者, 不可不慎。
中醫導師林德強

生命珍貴, 擇醫不可不慎, 選出一些標準供大家參考。

一個好醫者, 應該:

• 有充份時間診療疾病, 需預約診病的醫家便能有計劃地安排時間診病, 診病時間太忙及太疲倦均不適宜。

• 能細心聆聽患者的訴求, 能急患者所急, 痛患者所痛。怱怱忙忙便處方藥, 並非一個良醫所為。

• 能顧及患者的生活規律, 飲食習慣, 並給予適當的規勸, 給予養生的建議, 能設身處地為患者設想。教會患者病愈後做一些防病強身的保健按摩。

• 不是機械式要患者很多戒口, 而是要顧及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對疾病要求和合理營養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既顧及疾病又不影響營養健康, 所謂藥食兩顧, 食療為上。

• 不會怱怱忙忙便要患者做所謂全身檢查, 只做必不可少的檢查, 而且細心地為患者解釋各種檢查的必要性及利弊所在, 不會指定化驗所, 而是首要顧及患者的方便及充份估計到該檢查是否有損患者的健康。

• 身體每一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用, 非到危及生命及不可避免時才可割除, 而不是以預防為借口而隨便濫做手術切割。

• 是藥三分毒, 養生的是穀肉果菜, 不應要患者終生或長期食藥, 而是著眼於提高身體本身的自然抵抗力, 加強體質令身體健康。

• 即使是同一種病, 但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表現,因此治療方法也應隨著改變, 不可能千篇一律機械地套用一個方法治療, 因此醫者能否對疾病具體分析, 貼切地為病情進行治療, 整體觀念, 辨證施治, 至為重要。

有了這八條標準, 你便可以找到真正能幫你的醫者, 珍愛生命, 慎重選擇。

從德國企業的穩固到中醫的傳承

林德強中醫導師

每次全球經濟危機, 德國都能安然渡過, 關鍵在於他們堅持他們的特點, 腳踏實地, 用嚴謹傳承態度, 其中有很多值得中醫借鑒之處…

亞洲週刋在2012-11-252013-2-3日刋登了兩篇文章, 對穩固的德國企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因為在歐債危機中, 德國受沖擊是最少的 原因是 : 德國有幾百個屹立不倒的小企業, 這些小企業都是家族性的。 世代相傳, 他們專注於祖輩的傳承, 不管經濟如何起伏, 他們只專注於家族性的小生意, 一不炒地產, 二不上市做股票, 只是踏踏實實的做他們的傳統技藝, 這使經濟學家驚訝, 這才是最穩固的社會經濟支柱。 相反那些大企業表面風光, 風浪一來便如骨牌效應, 連鎖失敗,提出要檢討這種經濟模式。建議推行德國式的企業行式, 一反現在跨國大企業擠跨本土企業的作法。

這使我聯想起今天香港的醫療狀態, 號稱是屈指可數的富裕城市, 水浸庫房, 但窮人卻有睇病難之苦。論候睇病六, 七個小時, 而是平常的事情, 所謂六星級的醫療服務, 只是為少數人服務, 設備先進, 只是做騒而已, 當局推行醫療融資, 舉步為艱, 不知他們是否有檢討, 就是因為效果欠佳, 市民沒有信心。化巨資請來的外國專家, 解決不了香港的實際困難, 官員只是借外國專家來為自己的責任開脫。

回想起中國歷年來, 經濟十分困難, 但由於有千千萬萬的中醫生, 分散在各地很有效率地解除病人的苦痛, 那些中醫大部份是師帶徒家族性培養出來, 因為他們來自基層, 經過年年月月, 日日夜夜的磨練,都能有一技之長, 能及時解決病人的苦痛。 這是歷史的事實! 很多人對這些中醫存有誤解, 認為他們是江湖術仕騙人的, 當然, 我不否認中醫界是有良莠不齊的情況, 但是不要忘記, 騙子可騙人一世嗎? 其實大部份中醫卓有療效, 所以他們才能生存下去, 我們的民族才能如此繁衍。 師帶徒, 日間診症, 夜晚讀書, 這種學中醫的模式, 使中醫承傳了幾千年, 怎麼能粗暴地抺殺了師帶徒的方式, 否認幾千年中醫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呢! 因為正如我反覆強調了很多次, 中醫和西醫是很不同的, 中醫既是醫學, 又是哲學, 還是一種工藝, 通過臨床去磨練, 他們天天在看街坊鄰里的病人, 某一類形的技術越磨越精越加得心應手, 這是不能用証書來衡量的。如電視節目“一手造成”的工匠, 你如何去評定他們的學徒等級? 但他們的工藝實在是驚人的。他們的工藝就是日積月累磨練出來的, 中醫也是一樣。沒有假以時日的磨練, 不可能光學理論, 實習一下便可成材。

用師帶徒還可解決了現在中醫院畢業出來而找不到社會工作的社會問題, 學院畢業出來的學生, 他們表面上學了很多, 但實際可用的則是很少, 因為臨床實際是要求精而不是多, 所以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和病人, 常有不知如何入手之感。 而師帶徒則不同, 他們跟著師傅,與病人已很熟悉了, 師傅不在, 他們很自然可接手了。 這是病者, 師傅, 徒弟三的局面。 這才是最以民為本的基礎醫療, 才是中醫的精粹。 現在或許有人會懷疑師帶徒的質量, 我敢說, 世世代代延伸下來的醫術, 一定有水平, 確有療效才能生存。 行醫者都知道, 病人的病情是千變萬化的, 治不好病, 自然會關門, 為了生存, 所有中醫都會日日夜夜研究醫術, 他們不會開錯了藥幾個月都不知道, 把紗布和器械藏在病人的肚裏都不知道, 更不會開錯刀, 輸錯血或幾年後才知道藥物會致癌. 而中藥的來源都是大自然來的, 沒有化學副作用, 所謂毒性, 只是用藥適量罷了, 用藥用得好, 炮制恰當, 根本不存在毒性問題。 中醫在幾千年醫療實踐中, 早已摸索了一套完整的用藥規律, 全世界都在向中醫中藥尋找出路。 他們都讚嘆中國人能把草藥用得如此出神入化, 而當局卻用行政的手段, 粗暴地扼殺了中醫傳承比黃金還如此寶貴的醫術。 還揮舞起保障市民道德的大旗, 視中國歷史事實於不顧, 請問如果有很多基層中醫, 市民還需要到公立醫院等候六, 七個小時嗎? 中醫治病都是簡單有效, 花錢少,療效大, 還用搞什麼醫療融資嗎? 為什麼你們請了那麼多外國專家, 程序卻越來越複雜, 但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急病病人到了急症室門口還要車去別的醫院, 如果這個病人是衛生當局的親人, 不知他的心情如何! 是否還會唸口訣:“程序沒有錯,有改善空間。”。沙士期間, 屯門醫院, 一家大小全向醫生下跪要求給瀕臨死的病人服一劑中藥, 都被冷酷拒絕, 這則新聞還歷歷在目, 難道有顏面對枉死的病人嗎? 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而醫療事故仍是越來越多, 把很多有志學中醫的人拒之於門外, 說到底就是為了維護西醫的唯我獨尊的地位, 為了西醫世界的經濟利益, 請他們看看評論德國的文章吧! 香港限制中醫的發展, 就是催毁市民治病求生的基礎, 現在的衛生局完全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十多年前, 我在中醫管理局工作(做花瓶)時, 經常聽到主管的西醫說, 中醫實在太多了, 要嚴加管制, 這句話本身是極錯的, 第一, 人多不是好事嗎? 現在不是時常說缺醫生用嗎? 而且在你們的重重限制下, 現在實際行醫只有一千多人, 連七十五歲以上的中醫都要提交進修分數, 我看可進健力士世界大全了, 工作到七十五歲, 他的水平足以能應付來求診的人, 為什麼一定要他們頻頻樸樸取什麼學分呢? 75歲的老中醫, 還要為糊口而工作,當局還要諸多打壓, 80歲的老人賣點白蘭花要花幾十個大漢去抓, 70歲老人在街邊寫幾張揮春也要罰款, 香港真是成了打壓老人的高手了。 學分制是從西方引進來的, 對中醫根本不適合, 中醫水平的提高是靠自修的, 如上所二點, 任何一個中醫為了生存, 他都會努力去鑽研醫術, 特別是香港的中醫是沒有任何保障的, 不像政府醫院那樣有金飯碗, 中醫在香港是真正的弱勢社群, 一點保障也沒有, 在這個時候仍能堅持學習中醫事業,真是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和專業精神, 對這些可貴的精神, 當局視而不見, 更匪夷所思把一批已在夜校讀完所有中醫課程的中醫愛好者, 拒諸門外, 不讓他們參加考試, 是非常橫蠻無理的。 這也是由陳馮富珍說的, 中醫管理委員會要把中醫好好管起來, 嚴格控制(人數)政策的一貫體驗, 壓縮中醫人數就是具體施行的第一步, 全世界都沒有理由學生完成所有課程都不淮參加執業試的。不能參加考試的準中醫, 在中醫經濟收入那麼差劣的情況下, 仍排除艱難, 努力承傳民族的瑰寶, 那麼殘忍的打擊他們, 滿口公義道德, 保障市民健康, 顯得何其虛偽! 他們只是提出一個卑微的要求, 參加考試, 其實香港的中醫考試也是極其出位的, 一下子考二十多科, 而且這個考試一試便要付出高昂的考試費, 他們仍在所不計, 只是用他們所學, 要求用公正去評論, 這也得不到公平的對待。 講到底, 這也是他們要實行限制中醫政策的具體體現, 完全違背了中醫管理委員會應有的職責, 是要發展中醫, 而不是單純管制中醫,而是要傳統中醫斷子絕孫,人們需要看清楚這個問題的要點,不要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欺騙, 對比起多元化德國的小企業, 全世界都在努力學習中醫, 是多麼背道而馳。

上工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醫最精彩的地方, 不單醫者知易行難, 對大眾施行也是困難重重。

近日的雨霧是有毒的, 要避免接觸, 中國內地天文台也有預報, 故晨運要待陽光; 少食菜, 多食瓜及根類食物, 少食肉, 多食種子類食物, 美國嚴重的流感已發出了疫症的警號, 如受寒, 盡快飲薑糖水, 體弱者可用北茋9克, 大栆3枚, 生薑三片, 三碗煎成一碗, 隔日煲一次。(以上是一個人的份量, 人多以此類推)。 如飲水覺有異味, 口腔糜爛, 舌痛潰瘍, 咽痛如灼, 高熱不退, 請盡快找中醫就醫, 用傷寒方治療, 才是最佳選擇。

乍暖還寒,氣候反常,請預防疫氣,祝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