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人在很早的時候, 就已經知道茶可解百毒, 在食錯了食物或身體有不適時, 便選擇性地嚼服幾片特定的樹葉, 便可減輕痛苦, 疾病也隨之解除。 所謂“神農嚐百草, 日中七十毒, 得茶而解之。”, 這個方法, 不斷發展, 便逐步形成了後來的各種茶葉和藥物, 使用方法也從齒咬生葉發展到用水煎成茶湯, 能治病的就叫藥湯, 能解渴飲用的就叫茶湯, 專門煎茶的婦人稱為湯婆。 後來專門用來泡茶的茶具也稱為湯婆。從沉船打撈出來的紫砂茶壺都有“湯婆”二字的印記, 就是說明此壺是用以泡茶, 不是直接放在火上燒的意思。 考“湯”字見於中醫古籍, 最早見於伊允《湯液經法》。 可見茶藥一家, 始見於民間, 後把經驗總結已發展成文字理論。 中醫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 得出的經驗總結是“藥帶三分毒, 不宜長用, 茶解百毒, 善用益壽。”。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有病是由於臟腑失調, 身體的陰陽失去了平衡。醫者利用藥物的陰陽偏勝去糾正身體的失衡陰陽, 但平衡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和技巧, 用得不好就會出錯, 藥物的偏性較大, 故《神農本草經》把藥物分成大毒, 中毒, 小毒三類, 告誡人們用藥要小心,而茶是食物, 雖然也有寒熱偏性, 但如同蔬菜水果一樣, 其寒熱偏性, 相比起藥物其偏性明顯偏少了, 即中醫所謂王道, 可以予以調整。 茶解百毒, 可以益壽。國內外的實驗都已証明, 茶湯可防輻射、防癌、防重金屬, 因為茶可使重金屬從大腸排走。 最近, 香港對由於鉛水事件, 閙得沸沸揚揚, 一些人惶惶不可終日, 其實只要飲茶就可解決了。
【消積解膩是茶的專長】
茶有個特性就是消積解膩, 這個特點是非常明顯的。 先從每個茶友的體會說起, 食得多了, 飲杯茶就很舒服,這個對於防病養生就很重要。 中國人有-句古話: 病從口入, 現代人更是如是。 物質生活豐富了, 飲食文化越趨多姿多彩, 都市病就越趨加劇。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裡一早就告誡“少食多壽”, “欲要小兒安, 常帶幾分飢與寒。”, 歷代御醫, 對皇帝和皇太子的飲食都控制甚嚴。 但好食乃是人之天性, 這個矛盾, 茶就幫了大忙。 任何一個飲茶的人, 相信對茶可消滯解膩這點都不會反對的。 飯後飲杯熱茶, 胃部的飽脹感慢慢就可消失。 茶這個功能解決了高血壓, 高膽固醇, 高血脂等等令西方醫學十分頭痛的麻煩, 如要證實茶湯如何去除油脂, 只需做一個簡單的實驗, 把茶湯倒入餐後的滿是油膩的碗碟, 蕩一蕩再把茶湯倒去, 表面看起來, 油垢仍在, 但只要再用絲瓜絡或紙巾一抹很容易就乾淨了, 這足以證實茶湯去肥膩的功能。茶湯飲入體內, 其作用機理不是一樣嗎? 茶的這個優點, 國內外很多研究早就證實了。
另外, 一次食入食物太多, 消化不了, 就會發酵, 產生脹氣。 時間長了, 甚至會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 變成消化不良的腸胃病。 但飲入芳香的熱茶如樟香茶, 很快就會噯氣, 胃腸的脹滿感即時消除。 其效果是明顯不過了。 有些西方醫學的人仕, 凡是胃有毛病的患者, 即被囑咐不得飲茶, 也有以訛傳訛, 互相流傳說腸胃病不得飲茶, 實在是很大的誤解。 中醫的經驗, 一向是認為虛人要飲濃茶(濃的老茶)。屢試不爽, 十分驗應。
【飲茶要從四時】
飲茶之要, 在於有道。 道者, 陰陽四時之要。時字, 日為天, 土為地, 持尺度日者為人, 陰陽與人合而為一體。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明確指出, 天地間萬事萬物, 皆從於升降浮沉陰陽變化之道, 茶是世間之物, 也會遵循陰陽升降浮沉之道。 舉例來說,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四時氣節有所不同, 我們要隨四季氣候飲用不同的茶。春天要飲用春天的青茶, 如龍井等, 夏天要飲用白茶等生津止渴解暑利濕茶, 秋天要飲用回甘潤喉的紅茶, 冬天要飲用暖胃和中的棗香之陳茶, 黑茶, 才符合四時養生之道。 從之則益壽延年, 逆之則折壽而不彰, 切不可掉以輕心。 以上是基本原則, 但是近年來氣候反常, 則需按陰陽平衡的道理去謹慎予以調理。 中醫認為合其時則為正氣, 如春天吹東風, 夏天吹南風, 秋天吹西風, 冬天吹北風, 此為順時; 非其時有其氣為邪氣。 反常的氣候令人感到不舒服, 舊病易於復發, 其甚者則為時行疫症, 例如禽流感, 德國腸病毒, 中東呼吸病症等都是。 由於人類肆意破壞了大自然的規律, 近幾年氣候反常得驚人, 如夏天吹北風, 養生就要相反喝點辛溫性的茶湯如薑糖茶, 陳香舊普等茶湯以增強人體抗禦時邪的能力。 春天吹西風, 咽喉乾涸, 就要飲生津潤喉如柑桔茶, 陳皮普洱等。 冬天吹南風, 中午太陽似火, 則在午間需飲點白茶以解邪火。 秋天吹東風, 氣壓很低, 人感煩悶不適, 這時飲點解春困的春茶也無妨。這叫:有常有變。 “謹察陰陽以調之, 以平為期”。 我們開茶班, 辦茶會, 都會依照當天的氣候作一些調整, 使人人飲後都覺得舒適, 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不理風雲突變, 死按既定程序去操作, 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過份強調按程序按指引去辦事, 使人頭腦變得僵化, 不懂審時度勢,靈活思考, 人也變得越來越蠢,成為聰明的蠢人,智商高,情緒智能低。
“謹察陰陽, 所在而調之, 以平為期。”, 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以茶養生是不可以偏執的, 須根據四季和每個人的身體具體情況, 天氣變化之異常, 寒熱的變化, 要選擇各種不同的寒熱屬性的茶葉, 才能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目的, 如果偏執只飲普洱陳茶或只飲生茶, 或只飲鐵觀音等等, 一年360整天都飲一種茶, 那是不符合《內經》說的: “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經紀, 死生之本, 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為得道。”, 以茶養生者, 必從此道。
另外, 中醫認為一日之中也有四時, “日出陽氣生, 日中陽氣隆, 日西陽氣已虛, 氣門乃閉。”, 就是指早晨乃是人體陽氣初升的階段, 我們必須予以協同, 即所謂助陽升發, 宜飲用一些偏溫性的陳年普洱例如樟香, 冰島陳香熟普等。 晨起胃中溫暖, 可以舒服一整天。 中焦溫化, 則可運行四維。 一般來說, 空腹不宜飲茶, 但芳香溫化的陳年普洱、老茶頭則例外。 如果中午烈日當空, 人感覺身熱口乾則需轉用一些清涼茶類如龍井, 壽眉等白茶或青茶。 但靜坐在冷氣間, 則需飲用熱騰騰的紅茶, 最好能出一點汗, 中醫認為“暑與汗皆出, 勿止。” 暑天要出一點汗, 才能把暑邪祛走。 夏多冷氣病, 都是由於身體不能出汗的結果。 出汗是身體調節的一種機制, 大汗淋漓不可以, 不出汗也不可以, 周身微微汗出最合適, 而飲茶正可以發揮這一功能, 簡單而實用。 傍晚則飲用一些幫助消化的陳皮普洱, 中醫最忌是飽滯, 胃中不和, 所謂“胃不和則眠不安。”, 雖然一再勸人要少食多壽, 但豐富的飲食常使人忍不住口, 食後才覺得胃中飽脹, 這時飲一口陳年老茶常可以噯出胃中的滯氣, 如陳年六安, 陳年樟香等。 有些人為了追求噯一口氣, 就飲冰凍的啤酒或檸檬可樂, 那是用一種脹氣祛除滯氣的物理方法, 反不如用茶湯來通過身體的自然調節, 自然呼出胃中滯氣, 不會傷身。 也是道法自然的意思。 有些流傳飯後不可飲茶, 更是匪夷所思的謬誤, 有些人把茶與茶碱等刺激胃的元素劃上等號, 只是因為不懂中國茶的原故。“飯後飲一杯, 快活過神仙。”,“茶在脉中走一走, 自然活到九十九。”。
【飲茶真的會影響睡眠嗎?】
另外, 普遍存在的一個看法是飲了茶湯不能入睡, 這個問題要從多方面去分析。 中醫認為失眠和多眠的機制原理是一樣的, 一個是陽不入陰, 一個是陽不出陰, 都是人體陰陽出入的調節出了問題。 而調節陰陽出入的控制在於心, 心為神所主, 神旺則心安, 神衰則心離。 而好的茶湯正是可以提高人體的正能量, 在神氣正常時便可因應身體的需要而調節入睡和清醒, 正如一個意志力堅強的將軍可以在炮火連天中安然入睡, 而醒後又可以即時清醒地指揮作戰。 在挑選宇航員時也是依照同一準則。 俄國的巴甫洛夫神經學說也是認為控制和興奮神經系統是統一的, 需要互相協調。 協調得好就可互相轉換。 這不正是中醫的“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的意思嗎? 當然, 確實有人飲了茶湯後難以入睡的, 那是因為飲了寒性的新茶、青茶。 中醫認為新茶削胃, 胃不和則眠不安。 飲茶後能否入睡, 不在於是否飲茶, 而在於飲什麼茶, 是飲和胃的陳茶還是削胃的新茶。 何為和胃何為削胃, 其實很簡單, 飲了熱茶後胃很舒服就是合適的茶, 飲茶後胃中不適, 胃淖淖有種空虛感; 或越飲越渴, 胃往往有種似飢非飢的感覺, 這是胃對新茶的對抗性。 胃不舒服必然睡得不好, 很多人疏忽了這個最根本的原因。 要解決這個問題, 可即吃些溫熱而帶點微辣的甜品如薑汁燉奶之類, 可緩解這種情況。 總之, 要飲茶不影響睡眠, 首要條件是飲後胃中舒服否。
用茶來誘發睡意和改善睡眠質量, 事實古已有之。 自古以來就有“醉茶”之說, 原本是指有些茶飲了後, 全身會感到溫暖和放鬆, 有點昏昏欲睡、飄飄然的感覺, , 這種感覺是很舒服的。 長治茶莊就用幾種茶拼配出一種能改善睡眠質素的“睡佛茶”, 非常受歡迎。 對於一些越睡不著越興奮的人很適合。 現在有人將飲很涼的生茶, 把引起眩暈的感覺解釋為醉茶, 那是很大的誤解。 所以飲茶是否會影響睡眠, 那是一個技術問題, 是考驗茶藝師對茶的掌握和理解。 長治茶莊曾在一個宴會上, 試用四種茶配八味菜, 非常成功解決了宴會飽滯的問題, 70個到會者都反映從未參加過一個宴會能食得飽而不滯胃, 都感到十分舒適。 事後我們做了一個調查, 普遍反應當晚都睡得好香甜, 而且更有人反應從未能如此深度睡眠, 並且紛紛詢問何時再舉辦這樣的茶宴, 唯恐失去機會。 可見, 茶與睡眠, 兩者處理得好, 一樣可互相配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目前對茶的研究, 多著重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茶葉成份的化學分析, 一是制茶生產流程的研究, 一是茶葉營銷推廣的處理技巧, 一是茶藝會的討論與評比。 相比之下, 研究茶對養生治病的研究就比較少, 但在日常生活中, 這是最實際的。 說到底, 茶文化最基本的就是為了飲一杯好茶。 為了讓茶更好幫助我們養生治病, 理應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幾仟年來有關茶的寶貴經驗。 茶友們應盡量多學一點中醫的基本知識, 不要把中醫看得神乎其神, 因為中醫經驗來自實踐, 是最容易體會的。 你飲了茶後覺得舒服的, 就是適合你的茶, 如果覺得不舒服, 就是不適合你的茶。 這種感覺是即時的, 問題是你有沒有細心去體會, 是否相信自己的感覺。 如果說現代有些人並不相信自己, 好像是不可思議。 不過事實上越來越多人在診病時是答非所問的, 問他有什麼不舒服, 得到的回答是正在等待檢驗報告, 甚至答正在等候排期身體檢查。 對自己現在身體的不適好像無關痛癢一樣, 問他飲什麼茶也是一樣, 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 或人飲我飲, 或者聽說什麼什麼就飲。 總之, 好像是為別人而飲茶, 而不是為自己而在飲茶。 所以我建議在飲茶時, 都要想一想為什麼要飲這種茶, 再細心體會一下, 飲茶後的身體反應, 有些人明明飲了青茶生茶, 胃作悶眼花, 還要繼續飲下去, 問他為什麼, 得到的回答是聽說可以防治癌病, 降膽固醇, 問他你有癌症嗎? 得到的回答是:“沒有。” 這並非笑話,現實生活中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中醫認為任何預防性的飲食或藥物治療都一定要看身體的反應, 感覺舒服, 繼續下去, 如有不適, 立即停止, 或請教專業的臨床中醫師, 這才是正確的方法。舉個例子, 飲用黑毛茶可以防止糖尿病, 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但有些人飲用一段時間後, 由於該茶屬於寒涼性, 特別是在冬天, 有些人飲了以後感到胃部有些不舒服, 作悶作嘔, 其實只要加些炒米, 與該茶一起煎服, 即可解決以上的問題。特別嚴重者, 可即時嚼服生薑, 或食些辛辣的東西, 胃部就感舒服, 既可堅持飲用治病的黑毛茶, 又飲得舒舒服服, 這就是中醫陰陽平衡的道理。 另外, 對經常飲用的茶突然味道變了, 除了馬上檢查茶葉有否變質外, 個人身體起了變化也是有可能的。 如身體濕重飲茶就會味淡, 如火重則茶味澀夾苦, 如肝熱飲茶就會變酸, 從這些自身口味的變化, 就應及早求醫, 或針對身體陰陽寒熱的偏性而予以平衡。
必須明白, 茶和天地間所有食物一樣, 具有寒熱不同的屬性, 如果是胃寒的人, 飲用生茶, 和部份屬寒涼性的生茶, 胃部是會有不適感, 作悶甚至作嘔。 但飲用熱茶, 陳茶, 則會感溫暖舒適。臨床上我遇到胃潰瘍的患者, 都有建議他們飲老茶頭(一種普洱樹的樹膠), 效果比食藥還好。 這是受到清朝御膳房規例的啓發。 每朝御膳房開工之前, 每人必須飲用一大碗用老茶頭煎成的濃茶, 則人人精力充沛, 精神飽滿, 絕少生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中醫的經驗是數仟年來無數人親身體會得出的經驗總結。 人的親身體會是最寶貴的, 比現代醫學用部份地區或部份人群得出的結論要準確得多。 其它, 有些用動物做的實驗得出的結果對人來說, 更是離天隔地。 中醫是超前的科學, 中醫的傳統經驗, 用現代科學所知的知識去分析, 如果暫時無法解釋的, 可以存疑待考。 但不能一概以不科學而粗暴地予以否定, 這個道理在茶文化也是一樣。 善於利用中醫的理論去指導飲用多種茶類養生治病, 其效果將會比藥物更好, 藥物偏性較大, 難予掌握, 而茶的偏性較為平和, 適應面廣, 正所謂“藥茶一家”,“有病何需一世食藥, 養生不可一日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