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接到了朋友電話, 說她的母親突然神志有問題, 我覺得有點奇怪, 雖然她的母親已83歲, 但身體尚可, 而且善於言談, 是個很開朗的老人。為何突變, 於是囑其即來就診, 午後,一開診所門就聽到她母親的聲音, 但好像在爭吵些什麼, 然後輪到她們就診時, 女兒告訴我說她母因多天無大便, 服了瀉藥仍無效, 初需用肛門塞甘油條, 跟著要灌腸通便才能大便, 未及講完, 她母即反駁, “根本沒有大便, 腹部一樣脹滿不通”, 她的女兒即說“怎樣沒有大便, 整個坐廁都是”。就這樣, 對於是否有大便, 各執一說, 我心裡已漸漸明白是怎樣一回事。 於是請她們先安靜下來, 察其舌質老紅, 苔中黃邊白而甚乾燥, 脈象滑數有力, 腹仍脹實,知其腑氣尚未通。仿仲景承氣法而易其藥,仍用川樸20克, 枳實10克, 以制其亢氣, 見因她坐在輪椅上仍微有氣喘, 加入蘇子20克, 北杏12克降其肺氣, 不用硝黃之崚猛, 改用牛子20克滑下, 黑脂麻30克油潤大腸, 取吳鞠通增液承氣湯之意, 取脂麻增液, 余五味承氣, 藥僅六味取其味少而專, 囑其急火猛煎取其氣, 一服盡劑。服後矢氣頻轉, 大便不多而甚感通暢舒適, 其女更悄悄告訴我, 她之母己不再無理取鬧, 談笑對答如平常。 本來已約好精神病專科的診治也開心地取消了。
這種情況在臨床中醫時常有見, 很多神志病都與陽明腑實有關系, 仲景傷寒論裡多處有提及, 只是近代沒有人留意吧了。西德近有醫學文章也有論及, 腹是人的第二個大腦, 與神經活動有很大關系。 他們的証實此病比中國人遲了幾千年。在中國不單在醫學, 在文學也有甚多成語, 如推心致腹, 滿腹經論, 滿肚密計, 心腹大患等, 早己膾灸人口。可知腑氣是整個腹部功能的總稱, 並不是通大便那麼簡單, 所以在通便中一定要加入行氣降氣藥。忘記了這點, 就失去了通便的意義, 在11年前我在廣華醫院講授中醫課程時, 談到中風(腦血管意外), 昏迷患者多數便秘, 用通腑氣法, 大便一通, 多可蘇醒, 上課的西醫聽課後用灌腸法通大便, 但收不到同樣的效果。 我告訴他灌腸只是刺激直腸通便, 與中醫的通腑氣不同, 他們不以為然, 以為是中醫故弄虛玄。 可見現在有人抓住循證醫學之說法為金科玉律。一切以此為金指標。 是很難明白真正的中醫含義, 中醫靠的是活的推理而不是單靠死的數據, 是要有推理想象有氣的概念, 尊重病人的感受, 一切以臨床效果為準, 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一切以令病人舒舒服服, 開開心心為最終指標,以上為病例為例, 就是很好的說明, 屢次灌腸通便, 病人不適而煩燥,中醫通其腑氣, 病人即感覺良好, 開開心心, 中醫的道理不是很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