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甘露飲治口瘡》有感

一位同學在實習時見導師用甘露飲治口瘡療效甚好(廣東稱口瘡為飛滋, 甚為普通), 故寫文章與同學分享, 但他查 “醫方集解”知此方原治胃中濕熱, 但他談及未有看到病人有濕熱症狀, 故寫此文以解說之。

一般來說, 水不化則為濕, 積久則化熱, 這是必須牢記的中醫病機。古云“大道若簡”。坊間把性屬寒涼的蔬菜誤以為濕熱, 就是忘記了以上的道理。口瘡的原因有多種, 一般多先從熱證考慮, 但若用了諸寒藥後而未見效果者, 當循 《內經》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考慮。王冰 :“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以知柏地黃丸治之原則不錯,可是口瘡病位在上知柏地黃治在下, 繞了個圈, 故收效不顯。而當今都市人多夜生活,“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應從脾胃考慮, 是為上策, 甘露飲以養胃陰為主, 在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裡對養胃陰有詳細解釋, 請參閱。胃為陽土, 惡燥, 胃熱有實熱虛熱之分, 在傷寒論裡梔子豉湯治胃虛煩, 煩者,熱也, 故“醫方集解”說“治腎胃之虛熱”, 滋陰與降火只是事情的兩個方面, 著眼點在虛而不在熱, 故以甘寒養陰以滋水降火; 茵陳黃芩當分柝來看, 茵陳為辛苦寒之物, 除清熱利濕外尚有推陳致新, 升發之意,推陳致新在中醫裡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春三月, 此謂發陳”意義深矣, 能通此概念, 一通百通。舉例來說,有些人服了中藥, 肝酵素升高了, 西醫一概武斷是中毒了, 殊不知那是推陳的作用, 壞的肝細胞死了, 新生的肝細胞就易於生長, 這就與天地萬物的推陳致新原理一樣。 那真的肝壞死如何區別呢. 我們中醫學自有“得神失神, 有胃無胃”等準則, 一看就明, 中醫的原則, 辨證施治以不變應萬變, 比那些僵化的檢驗數據高明多了。現在對中醫治療的誤解很多, 不少是對推陳致新沒有了解所致。所以用茵陳這味藥, 意義是很深的。用藥如用兵, 中藥教材所述的作用, 不到臨床的十分之一, 古已有 “行醫三年, 方知天下無藥可用”之嘆! 今天更需加強此基本功的鑽研, 同樣的, 黃芩也有入膽經升清之意, 葉天士稱之為青子芩, 含義深長。一般來說, 滋陰多易惹濕, 故“醫方集解”曰:“助苦寒折熱而去濕,故加入茵陳黃芩。

水濕重的病人, 據病情可分別選用芳香化濕, 清熱利濕,苦寒燥濕, 健脾去濕, 助陽化濕等方法治之, 否則病人服藥後多有飽脹不適, 誤會是虛不受補了。 又氣行則火行, 故加降氣藥以成全功。 書中還提及苓桂甘露飲即引火歸元法, 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醫方集解有三條苓桂甘露飲, 局方於《苓桂甘露飲》治胃中濕熱, 河間《桂苓甘露飲》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 張子和《苓桂甘露飲》治水逆, 均有茯苓, 肉桂兩味, 可見陰水過多則傷胃陽也。肉桂一藥,除了中藥講義說的補火助陽, 溫經散寒功效外, 最重要的是肉桂有引火歸元的作用。有人認為肉桂性味溫熱, 血壓高絕不可用, 甚誤也。血壓高也有寒熱虛實之分, 怎可如此武斷, 實不合中醫之理。火不在位則為邪火, 歸回原位則補火助陽, 水在胃裡太多則可為濕為患, 內經云 “飲入於胃, …. 下輸膀胱”, 經過腎陽氣的氣化“水精四佈 , 五經並行”這才是中醫水液代謝循環的正路, 所以肉桂在這個循環起了重要的作用。香港人身體受冷氣機的影響, 多偏於寒, 加上片面的強調要飲八杯水,多有越飲越渴之感。此時再用清熱或利水的辦法, 只會削伐正氣, 前頭驅狼, 後面進虎。即使用甘寒養陰也因不夠陽氣蒸騰氣化而只引起諸多不適。只有用引火歸元, 蒸騰氣化的傳統療法, 才是標本兼治的徹底方法。此法我使用甚多,效果很好。

現在有個怪現象, 是以西醫診斷, 中醫治療, 其實這是根本行不通的, 舉例來說西醫診斷為貧血, 中醫不可能簡單地固定用幾種中藥就全部可治愈。而是要以中醫的理論分為氣血陰陽, 何臟何腑, 病機如何, 辨證施治效果才明顯, 在中西醫強弱懸殊的社會現實下, 要立足求生就必須要有中醫的特色。跟在西醫的後面只著重檢驗數據, 開口血壓高, 閉口膽固醇, 很快就會被淹沒融化了, 是無法打開中醫特色治病的前景的。由以上分析, 甘露飲的方義可明白是由病機推理, 不是單純憑臨床症狀。 故中醫強調辨證論治, 證是內在身體變化機理的內外表現, 與臨床症狀有所區別,“證”、“症”之別一定要十分清楚。病機推理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已較少提及, 中醫診斷學對《內經》中的“病機十九條”也疏漏不談, 甚是握腕可惜!

同學們如遇有不明的病例, 可詳細紀錄, 大家一起研究分析, 中醫學是一門獨特的學問, 與其它學問截然不同, 歷代名醫都是從病案中一點一滴學習的, 並不是靠統計數字、百分比。現在的檢驗指數對中醫來說只是提供參考, 而不是疾病的全部, 用現代概念來取捨中醫, 只能得其形,而失其神,希望中醫能薪火相傳, 把真正的國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