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之名首見於《黃帝內經》,在〈素問.奇病論〉篇認為「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指出飲食不節、嗜食肥甘與消渴的形成有關。此外情志失調者,如經常動怒、焦躁的人,或勞欲過度者,都是患上消渴的高危族。
相影響,故多飲、多食、多尿可相互並見。消渴日久,常致瘀血內停,痰血又可成為病理產物性病因,阻塞臟腑器官而致氣滯血瘀證。
「消渴」一詞雖首見於《黃帝內經》,但當時多稱之為「消癉」。「消」是肌肉消失的意思,「癉」是久病或發熱的意思,消癉是因內熱引起機體消瘦弱為特徵的病證,雖然包括糖尿病的一些症狀,但不盡相同。
醫聖張仲景雖然秉承了《黃帝內經》的思路,但棄而不用「消癉」病名,始以「消渴」代之,並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有專門論述消渴病,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消渴病的病證、病機、治法及合併症,也是我國醫學史上用理法方藥來論治消渴病的第一人,對後世中醫學辨證論治糖尿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張仲景認為,消渴病是因虛勞而造成的正氣不足,營氣衰竭所引發的。其主要症狀是吃得多而大便堅硬,其原因是尿多,水自尿道走,故大便水少而乾結,尿多便干。這一點,跟現代所謂的糖尿病患者多食、多飲、多尿、身體消瘦這「三多一少」的特徵是相同的。《金匱要略》中還把消渴病所涉及的臟腑定位為肺、胃、腎,為後世醫家對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
(1)肺胃熱盛所致的消渴病
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肺位於上焦,胃位於中焦,肺胃熱盛則主要表現為煩渴多飲,口乾咽燥,多食易飢,尿頻量多,舌紅苔薄黃,脈滑數等,適用於白虎加人參湯進行治療。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藥組成,為清熱之劑,有清熱生津之功效,再加入人參以增強其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適用於消渴病以口渴咽干者。治療消渴的原則是滋陰降火,一方面養陰、生津、補血、填精治本,另一方面清泄虛熱治標。根據消渴病的臟腑失調性質和臨牀病徵不同,在《證治準繩.消癉》篇有「三消」之說:煩躁、口乾、多飲為主要徵狀者,屬「上消」,病機為肺熱津傷,治療要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常用中藥如天花粉、沙參、麥冬。
2)胃熱腸燥所致的消渴病
《金匱要略》稱:「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胃腸位於中焦,胃熱腸燥表現消谷善飢,口渴多飲,溲赤便秘,大便堅硬,苔黃燥,脈滑數。麻子仁由麻子、白芍、大黃、枳實、厚朴、杏仁等藥組成,有潤腸泄熱,行氣通便的功效,適用於消渴病大便乾結者.
(3)腎氣虧虛所致的消渴病
《金匱要略》記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腎位於下焦,腎氣虧虛表現為口渴多飲,飲不解渴,小便量多,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脈沉細無力等。腎氣丸(即金匱腎氣丸)由附子、桂枝、干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等組成——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桂枝而成,六味地黃丸是滋補腎陰的著名方劑,又加入附子、桂枝兩味助陽藥,陰中求陽,溫補腎陽,適用於消渴病小便量多者。
《黃帝內經》認為,過食肥甘厚味,熱從中生,耗傷津液,發為消渴病。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 》中,配伍以六味地黃丸,主 治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肺痿消渴,以及小兒生長遲滯等病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黃丸具有增強免疫 、降血壓 、降血糖等作用,為臨床治療消渴病的基本方。
若病遷延日久,陰損及陽,可致陰陽兩虛,證見尿頻,飲一溲一,腰膝酸軟,面黑耳干,舌淡脈沉細。方用金 匱腎氣丸。消渴兼證較多,可並發肺癆、癰疽、目疾、中風等病證。此外,臨證時還可根據多飲、多食、多尿的程度來辨明上、中、下三焦的病位,指導治療。除中藥外,調節情志,控制飲食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