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春瘟節氣病》

《黃帝內經》:「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發陳」是指冬天之後,萬物再展生機。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天氣衍生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麽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蒼天之氣清淨,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就會陽氣固密,雖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於人,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果。所以聖人能夠專心致志,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如果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稱為自傷,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清明時節,氣温轉暖,草木葱綠,萬物欣欣向榮,此時,身體也是如此。《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时,皆清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體内的肝氣由逐漸到最旺,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喜條達。”,意思是肝具有升發、調節人體全身氣機的功能。清明節氣雨水多,濕氣極重,而脾喜燥而惡濕,寒濕之邪最易困着脾,且難以祛除,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状。因此在清明節時期,除了疏肝理氣,還要養護脾臟。黃帝內經: “動以養陽,靜以養陰”,適當運動可使陽氣增長,肝氣得以條達,有助于改善脾虛、消化不良等情况。

《何謂春瘟》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之序也。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皆不正之乖氣也。病自外感,治從陽分,若因口鼻受氣,未必恰在足太陽經矣。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發熱咳喘。口鼻均入之邪,先上繼中,咳喘必兼嘔逆、瞋脹,雖因外邪,亦是表中之裡。設宗世醫發散陽經,雖汗不解,幼稚質薄神祛,日期多延,病變錯綜。茲以四氣常法列左。

[春溫]春溫一證,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內伏,藏於少陰,入春發於少陽,以春木內應肝膽也。寒邪深伏,已經化熱。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知溫邪忌散,不與暴感門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動在裡伏熱,必先辛涼以解新邪,繼進苦寒以清裡熱。況熱乃無形之氣,幼醫多用消滯,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陰液劫盡者多矣。

[風溫]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經》謂「春氣病在頭」,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此手太陰氣分先病,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蓋足經順傳,如太陽傳陽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勞逸適度等養生的原則,那麽,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雖有大風苛毒的侵染,也不能傷害,這正是循著時序的變化規律保養生氣的結果。

病久不愈,邪留體內,則會內傳並進一步演變,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時候,雖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了。所以陽氣蓄積,郁阻不通時,也會致死。對於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者,應採用通瀉的方法治療,如不迅速正確施治,而被粗疏的醫者所誤,就會導致死亡。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未病防避,是古人攝生重中之重。對平時體弱多病的人,要注意適當用香藥培元固本,以增强抵抗病邪入侵的能力。

《談春瘟節氣病》防疫氣的其中一個方法是

“三香葉",紫蘇葉,藿香,薄荷,碾壓碎後,放在香包中,若有感濁氣而頭暈,欲嘔,取其香葉之氣,舒緩不適。

摘錄自林德強中醫教授

醫師札記

發表意見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