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晨起。望見天與海都是呈現灰矇矇色, 連成了一片,連日來均是如此。估計今年 雨霧均多,寒暖不時,更為疫情流行所忌。
可能大家忙於工作,沒有抬頭看天的習慣.沒留意霧鎖香江的嚴重情況.從幾張相片就可見只見濃霧一片,從馬鞍山望八仙岭,完全不見蹤影。同一地點,下午只見靠近地面處被厚厚的一層棉狀雲層 完全蓋密。巳被濃雲霧整個包裏.這對健康是極不好的。尤以春霧為甚!
人身在其中,反未必知其嚴重情況,因每人感覺會有輕重不同,輕者會感到呼吸不順,咽癢欲咳,重者頭重墜,甚者頭痛如刀劈。由於症狀多變.進展迅速。中醫向以「春霧寒削」來形容寒濕之氣,如同刀劈竹枝一樣乘勢快速侵入人體,而且易入難出。有霧的地方植物必長得好,就是由於春霧性能是勢利易入。所以農夫下田前必把頭臉四肢包好,就是為了防霧。
春霧其寒濕之氣無處不入從外到內.關節惹上風濕事小.演變為風濕心則大件事,故此必須防微杜漸。應對之策首要芳香化濕,因霧乃變形之物宜以無形之氣從外祛之.。因春寒削利.從冬轉春,身體陽氣尚未充足,不能過分損傷陽氣。排出水濕需要陽氣氣化才能排出,所以首選不用偏寒涼的利水藥如生薏仁⋯⋯等.當然用一二天是沒有問題的.但連續食一周就對體質不好了。寒涼性的豬苓澤瀉也一樣.注意這是藥物,並不是保健品。同類的雲苓白術具健脾化濕功能當然是首選。選擇藥品,首要比較其功能與你心中所求是否吻合,擇其優者先用。或者花些功夫改變它的性能,如生意米能利水.但它性寒,可以把它輕輕炒一下,稍香微黃即可,但絕不可用爆到變形的『熟薏米』,因它已完全失去藥性。又如木棉花、雞蛋花氣味清香符合芳香化濕的原則,性微涼又不致寒削,春夏都宜用。藿香紫蘇偏溫發散,聞用較宜。為春濕不可缺之品,所以春寒雖治以辛溫化濕,選藥組方還有很多微細之處.都要加以照顧,如生薑乾薑同是薑,春寒時用起來就大有不同,鮮生薑入肺經可散寒濕之邪氣.乾薑入脾胃溫經治中焦的不足,所以從前強調要把藥性歌訣背得滾瓜爛熟,現在有了電腦.一切變得很隨便了。上述講了對藥的要求,還有要求組方合理適體,如何立法組方,君臣佐使,互相搭配.增強或制約,都要樣樣推敲。另外中醫特別要求的,要配合天時季節、氣候環境,體質的千差萬別,又要找到它們的共性,春寒的方不能拿到夏暑來用.秋燥的方不能寒冬使用,另外可把各藥的藥量看作落鹽一樣.少了不夠味,多了又過咸。要把十多味藥調製成可口的防疫湯包有效而不能太難飲.確實需要費一番思量。要辨別一個治療是否成功,可簡單地分辨,服湯藥後感到全身舒適,說明該方藥是全對了,還有其它不適,就是病未全好,需徹底治療,才不致於易於復發。
另外有個普遍的問題,香港有行山徑,風和日麗時行走對身心都是有好處,但在春霧天要小心山嵐瘴氣,連續潮濕又遇霧天,特別濃霧成團地包裹身體,對身體必有大小不等的損害,因山上的小動物 沒有處理,在發出陳陣腐臭!有山風時不留意覺察,在山風不流通的情況,此氣與潮濕混濁的霧氣混在一起,產生一股難聞的噏味,變成,歷來稱為有毒的山嵐瘴氣!應即行遠離,如有祛風油,萬金油之類的芳香藥油即行塗在人中、迎香.太陽穴,耳背翳風穴,肺尖肩井穴。以辟走外邪,回家即要沖大熱水浴,務求出汗,沖涼最好用煲薑水或煲桂枝水。沒有預先備好防疫湯包的,也要服食甘和丸以防萬一。頭痛如劈就是中了山嵐瘴氣的特徵。所以在霧天到偏辟野外行山.最好能買好幾粒草果,發覺有劇烈頭痛,即在服的感冒方里加入草果一粒;可解這種特別的頭痛。市面所有的滷水汁里都加有此品,因為禽畜被殺後.就會開始產生肉類毒素,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需用草果來解毒。外國也規定肉類冰凍處理,而拜祭季節常見有人抬着生肉滿山走,這些肉是很容易受到污染的!真為其擔心。希望行山人都有這些常識!
所以要安心行山,必須要做好防備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