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一條治療中風病的生路》

我是如何與中風搏斗的-完整版

提起中風

人們並不生疏。至於治療,乏足善陳,一臉無奈都在等,等入院,等檢驗結果,等治療,等批准出院,等恢復功能,⋯⋯,似乎忘記了大腦受損的細胞極望救援,時間過去,功能可能無法恢復!目前中西醫學都似乎對中風病都是處於一種無奈的消極狀態。現在我以自身經驗,告訴了你一個真實的答案!

翻查我家族史,以前多人在中年便已因中風過身。所以一直以來在臨床和敎學過程中,對中風的知識都特別留意。特別是在敎中醫的過程中,凡接觸過中風的課題,每次都認真思考備課,所有參考資料,如張山雷的《中風斠詮》等,都認真加以研讀。最近,有本英文翻譯書叫《奇蹟》,更加吸引了我,該書作者是美國一位資深人腦解剖學家,她把自已腦出血整個過程詳細寫出來,用親身經歷,提出不少建議,我用傳統醫學的觀點加以思考,其道理與中醫有很多吻合之處,得到很多啟發。可以說,沒有這些平時積累的中西醫知識,這次就救不了自己。該書特別強調:治療需爭分奪秒。

但想起現在醫院的擠爆情況,黃金的治療時間浪費在焦急的等待中。確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同時也強調:腦細胞在受傷後需要更多的休息。甚至認為腦細胞深度的休息比藥物更重要。反觀現在住醫院,哪裡可以得到合理的休息,重重覆覆不急需的檢查,川流不息的探訪,病人之間的影響,這都是常見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入院後就失去治療的主動權,醫院雖附有中醫,但只是按西醫指示辦事,無法自主使用中醫之長!而且很多傳統治療理念與潮流相左,只有用在自已身上才能體驗,自我治療,少了醫患間的顧慮,多了自身風險的壓力!如今事到臨頭,被迫背水一戰,否則就會重蹈如同平時的中風求診病人的復轍。選擇在家自已治療,風險大,但也可能闖出一條出路!

而且書中說的是右腦功能可以代替受損的左腦,我反復推想:中醫説,心主神明!即是主宰一切機體的活動!中風病位在腦,病機在心,不管是塞了還是爆了,都是血有了問題。塞了的血和爆了的血都是壞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新血不生瘀血不去,兩者是互為因果,治療缺一不可,這些均由心神來主宰。王清任治壞血用祛瘀生新,扶正主藥是北芪,平時觀察那些中風病人多是上實下虛、本虛標實;而且多伴有肝風內盛,舌質紅者頗難用北芪,其中一些方藥,難以合適使用,依其理而變其法。擬用旺血以去壞血,用二至丸配歸脾湯再加行氣去瘀如川芎紅絲缐等,已在平時臨床用過有效,致於今次四君子湯為方底,取其藥性平和旺脾補氣,執中土而運四維。取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問責三臓治壞血生新血。中風用心肝脾論治。不單治腦。這個新的觀點,平時並不容易被他人接受,這次冒著生命的風險,親身驗證了。

回顧中風過程:12月9日晚,連續幾天搬家的勞累,回家天下毛毛雨,的士車內充滿煙味,又不能開窗,心情十分惱怒,當晚覺得很累又不能入睡。覺得頭怪怪的很不舒服,總下意識用手摸它。近天亮,一突然矇矇間,摸到一大片口水,右邊手腳 好像不是我的,語言不清,我猛然一驚:我中風了,可能因惱怒氣爆了腦血管。但我意識到不是大出血,我還活着,沒有死去,此時的意識迷迷懞懞,只覺得頭很不舒服,糊里糊塗也說不清是什麼感覺。當時心裡只有一個強烈的理念,必須清醒!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平時自救的理念湧出來。糊里糊塗牛黃丸,我趕快把一粒九十年代的安宮牛黃丸放入嘴里咀嚼,當牙齦接觸到藥丸,直覚得一股清涼之氣直衝頭頂,猶如在悶熱的天氣吹來一股涼風,神志清醒了!於是繼繼續把天然龍腦冰片塗在人中、印堂、太陽和翳風穴上,增強頭腦的清醒。叫我太太和女兒立即按我指示對我施針,幸好她們平時在我診治時,耳濡目染我如何施治,先針百會、湧泉,通任督二脈以通神明,然後取四神聰,頭維,上星,風池,風府、天柱、大椎、後溪再針至陰,快速進針,寧錯其穴勿錯其經。經絡暢通有利全身氣機的流轉,並不單純是為肢體的活動。另一邊急火快煎湯劑王清任的通竅活血湯,處方取藥少效專,用正西紅花3,天然麝香3、桃仁12,赤芍12、川芎6加仙鶴草20,另用五支新鮮粗壯蔥白同煎。用少許煎好的藥液溶解天然麝香,然後用全劑藥液一起沖和頓服,服後很快覺有股暖流在頭內流動!漸漸昏昏入睡。囑家人勿再呼叫:待自然醒來。當晚再配一劑,減麝香量為 1克加旱蓮草20克。當天共進行三次針刺和艾灸。艾灸十分重要,我感到身體是不溫的,艾灸感覺良好,針感象微暖流動。艾灸沒有先例,我是憑感覺試行。第二次開始除針上述穴位外,再加針右上肢用肩髎、曲池、內關、手腕六合穴。右下肢用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溪:針後加以懸炙,記得一位長者曾對我說過,嚴冬冰雪為何山僧不怕凍,可以穿草鞋裸腳趾,但手腕和足髁關節一定加以包裹保暖,此點很實用。六合不寒身就暖。 加被保暖作用不大,本身血循環就不好,按摩手足才最實在。

第二天是最煎熬的。經過昨天一天的折騰,不單倦極,更重要的是未知治療的效果?!未親身體經歷,無法想像其壓力,生死一線之隔,不僅對自己,甚至對家人都是很大的壓力!為減少壓力,我謝絕所有探訪和建議,憑著幾十年對傳統醫學的信任和執着,迫令自己在困難中思維,重覆冷靜地檢視整個治療方案,記起古人教訓,中風不單有瘀,更必兼痰。痰瘀互結,阻塞經絡 。再取牛黃豁痰開竅醒腦寧神,即再進安宮牛黃丸一粒,用遠年陳皮煎水焗菊花送服。繼續早晚施針和艾灸,為防艾燥,除了塗薄荷膏于鼻孔前外,再用大滾水泡薄荷,用口鼻吸入其蒸氣。堅持做完所有治療,全身疲倦得無法形容了,全身動都不想動,思想一片空白,只有心里對自已說,背水一戰,沒有退路,絕不能放棄!再看看,有無做錯或遺忘?想起內經病機十九條說的: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對照這兩天所進藥物都是疏散耗氣,加上身心消耗,應屬氣虛之極,可否食人參?頗費思量,其一未知出血是否已經完全受控,氣旺會動血。反復鬥爭良久,我權衡利弊,心想現在是極其氣虛的情況,有故無殞,而且氣可攝血,氣不足則不能攝血,決心燉獨參湯飲。試行另辟一徑補氣治腦出血!果然飲參湯後,很快如機器換了新電池,整個人精神了,這才鬆了一口氣。近乎昏迷地睡了一對鍾,此時才體會到人參如用得好,其作用是多方面的,真參可起死回生。

第三天起停用開竅藥,轉用陳夏六君子湯補脾祛痰,令脾好則能統血,隨後用桂枝瓜蔞薤白湯壯心陽,或苓桂術甘湯健脾去水,因腦受損多水腫,稍加田七紅花赤芍等去瘀藥, 間中用牛黃清心丸以去心痰,總之每天細心聆聽身體情況,隨症施治。時時顧及健脾養胃。主次分明,不執著循例去瘀通絡。所有削伐藥物盡量少用或不用,以飲食代藥。藥物甚簡單,都是各位都耳熟能詳的,而且量很輕。因為古人有訓:病越重量越輕,取四兩撥千斤。關鍵是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是否仍然有信心用輕藥治重病,考驗了對傳統醫藥的信心。 體會小量分次頻服的重要。

恢復期,中風最憂心的是後遺致殘!所以不能讓活動功能停下來!雖然肢體不能動,心腦意識也要想象身體氣機在體內運行,《奇蹟》說的用右腦去代替左腦,使我聯想起,傳統太極對動作的要求是:形未到意先到,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勁到。我試用太極運氣思維,先用心意指揮腰脊,再把這意識運到肩,運到肘,運到腕,再到指,避開大腦直接指令運動肌,反正左腦已出問題,指揮不了。一次又一次,沉甸甸的右手果然有了反應!成功了再用同樣心識運氣右腿,經過不斷的練習,一周我就可以下床活動了,三周我已可以整套完成廾四式氣功太極。戰勝了致殘的風險。開心極了!馬上拍攝告訴好友。

飲食方面,盡量把藥物轉為食物,初期用五仁陳皮粥:南北杏仁桃仁、薏苡仁、白果肉,陳皮馬蹄豬肉碎粥,最重要的是我一改以前常食素的習慣,下意識的食多一些膽固醇高的食品,因為我知道受損腦細胞的修補需要膽固醇,很多研究早已指出,對膽固醇的指控是基於一種假設,因於看到血管阻塞物有大量壞死的膽固醇,就認為此物是元兇,而沒有分析這是因於體內自由基太多,令膽固醇氧化變壞才是主因,聯想起去瘀只是治標,補心脾才是治本,脾旺的人自由基就少!中風病人大多口唇乾裂,呈現燥熱症狀,血液必然濃稠,我每天飲用大量液體,除了藥液、湯粥外,常焗菊花水飲,以及每天必用麥芽煎水作茶,麥芽幫助消化吸收又疏肝。大量液體及二便通暢至為重要。效果應比薄血丸好得多!另外,豬油炒菜,豬肉煲湯,溫病大家王孟英盛贊豬肉的好處。經常杞子蒸水蛋。古方黃連阿膠湯,吳鞠通大小定風珠,均用雞子黃,我想雞子黃必有神奇之處。每天至少食二隻。不隨潮流,用中醫理念去指導飲食,這大大有助於中風的恢復。

我基本上不食:燥熱的如牛羊、動風的如雞、生痰的如加營素類含奶的食品、以及膩滯的如海參花膠,均是依病因而戒。以食代藥,用中醫的宜忌選擇,遵從有胃則生之經旨。

體會:

〈一〉盡早的治療是必要的!必須抓住黃金治療時間。傳統上只把真中風分為脫症和閉症,此臨床醫師不難區分,即應爭分奪秒進行各種治療!為了區別血管塞還是血管爆,驗來驗去,差不多耽誤了一周的黃金治療時間,而且後來的治療也是按固定的程序,沒有積極主動全面治療。普遍醫患對中風的意識都被動的消極的,只寄望身體機能自然恢復。運動也只是機械式的幾個動作,常見疲倦不堪的患者,一邊打盹一邊無意識地被動活動。這在中醫所謂人神分離,實際效果一定不佳。更有奇談怪論:治痿先針好神經,再針肌肉,分段治療。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絕無這樣分治之說,此與施針只是刺激神經的謬誤一樣,是原則性的誤解,影響了療效,障礙了針灸的發展。

〈二〉必須充分發揮患者的主動性:引導患者想象自己仍在正常的動作中,克服對運氣的神秘感,體會對上述太極的陳述。腦部要吸收壞死的細胞和瘀血,經常有各種不適的感覺,睡眠很差,要想法深度的睡眠,可以想像自已變成一個胎兒,仍在母親胞宮中,就會慢慢覚得很安祥寧靜,無欲無求,所有聲音會遠你而去,祗聽到自已的呼吸心跳。這就是傳統上的胎式呼吸,也即傷寒論里的胎轤狀態。巜奇蹟》西方學者也證實確能如此。

〈三〉艾灸是十分重要的。必須每天都針和灸!取穴主要循經,不要追求刺激針感,基本上我是用13MM短針,不加電。同一穴位針刺多了會很痛的,要多變化,因此可配合按摩、揑脊和刮痧,要照顧身體兩側,事實健肢也受牽連疲倦,兩肢穴位輪流針,避免穴位疲勞。還有很重要是腰背,腰是一身之主宰!細心檢查患者腰背的體溫是有差別的,中風病人多是上實下虛,這是基本的病機,我每天請家人幫我從大椎沿兩側足太陽經向下推到八髎,感覺甚好!艾懸灸腰部,並加以揑脊,直向捏脊可疏通督脈,改善上實下虛!此法對整體康復甚有幫助。切不可以為此病是虛而濫補,也不是以為實而姿意削伐。留意隨病機而治,隨時辨證施治,如內經異法方宜論說的雜合以治。不拘一格,活活潑潑。這種中醫思維,靠平時的堅持和積累,需持之有恆。

〈四〉我從起病到恢復基本功能,用了不到三個月,效果出乎我意料之外。現在的潮流,遇上問題就上網,須知網上訊息都是果,而不是根。不一定適合你,要找到適合的,必須要尋根,根就是理論,根就是實體書,不熟經典,臨證無方,鐵桿中醫也硬不起來!現在的弊端就在捨本逐末。或者只熱衷於中醫的治療方法,而不用疏忽了中醫的思維,想走捷徑反誤時失事,事倍功半!我這次堅持用中醫思維治療自已的病,活生生的例子,證實中醫之道,完全可行,而且速效!讀此文者,主要領會其思維途徑,至於各種方法,僅是一種成功的嘗試,各人情況有所不同,病情也甚參次,只宜參照採用。事實上所用的方法簡單,方藥也人所共知,主要是平時堅持用中醫思維,身體力行。。希望群策群力,廣開思路。改變小病中醫大病西醫的格局。回顧在一些同道的日常交談中,也有感嘆有病時,但為了圖方便,也血壓藥、糖尿藥長期服用西藥。變成對病人中醫,對自己西醫。不錯,中醫的 辨證施治確實辛苦的,好象中風時每日都要開方,而且對自己更是左思右想,如何是最佳選擇?但真正要做到鐵桿中醫,需要有神農嘗百草的勇氣,希望每位同道都不要把中醫看成一個職業,而要有承前啟後的使命感!

發表意見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