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思維《三》談下法

對於中醫的下法,通常我理解為通下去,即令大腸腑氣的暢通。我在廣華醫院西醫學習中醫班講課時,有學員質疑中醫用通便法是否真能治那麼多病,我請他們找些病例比較一下,一是發熱原因待查,另一例是術後腹脹。兩病例先灌腸,排便後症狀並無改善。然後再開中藥,第一例我用枳實導滯湯,第二例我用逍遙散加二枳(枳實枳殼)第二天便通症減,皆大喜歡。他們再問是否可常規使用。我說不可以的,因每人情況不同,需辨證施治。他們習慣了不能重復使用則不能推廣的理念。這就是中西醫結合困難所在。事後我寫文《通便不等於通腑氣》返復解釋,從我們始祖醫聖張仲景創始通便法,其著名的三承氣湯,開宗明義是行氣的方劑,四味藥中一半是行氣藥,說明通大便只是一種手段通大腸腑氣才是目的,大腸不僅與肺相表裡,而且大腸屬陽明,與神志有關,故便秘常令人煩躁不安。其主濁氣下降,人體的生命在乎出入升降,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所以大腸腑氣是否通暢與健康息息相關,而且必須淸楚重要的是通無形的大腸腑氣,不是在於有形的宿便。所以前䝨是非常重視氣機.過度瀉利,必將傷人正氣,而將.化生他病,故此何能全程瀉下?就以善於攻邪的張子和為例,在他用下法時在瀉下方劑里常加薑棗以調中,一再提示:要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治疫大師吳又可用倡用下法治疫創新河,有下不嫌早的提示,也有個前提是要侯疫邪傳胃才下,否則徒傷胃氣之戒。對疫邪入膜原主張疏利並創立達原飲。用藥頗為特別,用梹榔、草果、厚朴疏利之藥使邪速離膜原,這三種疏利之藥缺一不可。再加知母、黃芩、白芍、甘草。為達原飲的主方,至於後來的三消飲,是據邪在何經而加,即所謂隨經引用,以助升洩,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若見里證才加大黃。吳氏指第二階段,疫邪傳胃,胃家實宜承氣輩引而竭之,有下不嫌早之說。疫毒之下不比傷寒,份寒之熱是燥糞引起陽明熱盛,疫毒是邪熱引起燥結,關鍵在於惡臭二字,中醫認為,臭為熱,腥為寒,這個原理普遍用於臨床各科。是否用大黃也需以臭否為界。吳氏很重視大黃逐邪拔毒.但他沒有說過全程要用大黃。而是大便通後改用多種方法降下通利,如降氣下行、增液下行等,甚至用食物的漿汁如西瓜滑利大便等等,總之,通下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相反,在整個過程都強調養陰,最反對用參芪,而非全程用補。

吳氏在疫症後期制三甲散治余邪未盡。可見並不是全程要下的。而是以通腑氣逐邪為目的。上面三位先賢的例子可見瀉下是點到即止,保持腑氣通暢才是目的。劉清泉敎授介紹治武漢肺炎經驗談到,因起病即很急重,肺的宣降功能已失,用升降散增其升降功能,勿使升降息而氣立孤危!故用大黃急下取其斬將奪關,目的是通其大腸腑氣而助肺氣的粛降。通便後大黃量即大減.僅取其解毒而非瀉下。後學須分清主次,明確目的。

就我的觀察。由於飲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便秘十分普通。要根本解決,必須審因論治。多由於煎炸香口燥熱便秘,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引起腸燥難行,久病或長者因氣虛無力排便等,我在臨床上多用行氣,降氣,潤腸等法通便,效果好而不仿正氣,病家樂形接受。米水、陳皮水黑脂麻均可通便,針刺支溝、內關、足三里也可通便。對於都市生活緊張肝脾不和引致的便秘,用逍遙散常可收效。總之,每人情況不同,以通大腸腑氣,不傷正氣為治療為準則。因為通下無定法,細心 辨證,靈活施治。總有辦法。謹記切勿連續瀉下。

發表意見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