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於疫情,人們對體溫才突然敏感起來。如同對任何事情一樣,有因果雙關。陽氣與體溫是息息相關的。體溫升高,中醫認為是邪正相爭,我們不以降溫為目的,而是增強陽氣去祛邪,所謂治外感如將,除邪務盡。體溫高者不一定是壞事。低熱也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陽氣不足,病會拖延日久,纏綿難愈。機械性以體溫度數作准則,是不合人之常理。我們期待的是恆常的體溫。或會有短暫高低,很快便會自行調節,若拖延數日,便需幫助調回正常。
如人常有熱氣這時體溫也會稍高,是因作息顛倒,緊張過勞,飲食超常,慢性痼疾及更年期等等,體溫常會有所升高而不察覺。長年如此,陽氣在作無謂的消耗,因陽氣需要陰津作營養,故在這同時,會消耗大量的陰津。長期如此,會引致陰陽兩虧,折壽而不彰。反之,人也會因陽氣不足而致體溫偏低,往往被人所忽視。如常說的手冰腳凍,因足冷而夜睡不安,畏風怕冷,這不是多穿衣服能解決的,長期的體溫偏低,影響了全身的功能,衍生出各種疾病,現代越來越多的過敏症狀,如鼻敏感,長期咳嗽泄瀉腹痛脹氣等,外在表現是體溫不足,實則是體內陽氣不足。對症治療短期雖有減輕,長遠來說必須補充陽氣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古代「脾胃論」里已有詳細的描述和具體方藥。別以為慢性病才適合,急性病也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最常見的喘咳,如摸到肺部皮膚是冷的,用溫性祛寒的方法,幫助陽氣的衞外作用。最簡單例如用熱風筒吹。在穴位如大椎、風門、肩井、天突處塗熱性的藥油或自制的薑油,有艾條的最好用懸灸穴位.可立刻見效。寒性的風濕,早巳為老人所常用。
但少為人知的是,例如:只要是中醫診斷為寒性痰核引起的腫瘤,褥瘡,糖尿病的皮膚潰瘍,任何冷性的久不埋囗,均可用艾條懸灸,手足轉溫,陽氣來復,其病自愈。更有很靈驗者,現在通波仔很普遍,但手術後,仍有不少人有胸翳不適。十分不安。因為沒有實質指標,或加大薄血藥只會引來更大的副作用,常會被指為神經官能症,如例行的用通經去瘀法只會使病人更加疲倦,動則氣喘,平日往往津津微汗,此為陽虛衛外不固。病人常胸前覺冷感,檢查心前區及上背部明顯不溫,是為心陽不足,陽氣不通,除用桂枝瓜蔞薤白湯壯心通陽外,用艾條懸灸至陽穴大椎腎腧,病人即如釋重負!陽氣一通,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所以,不要輕視體溫所反映出來的陽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