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病症,幾個病同時存在。而且虛實夾雜,寒熱並存,久經治療,施藥必難,這類病人.西醫是見一個症狀開一種藥,甚至用一種藥去抵消另一種藥的不良副作用。所以幾十粒藥一起食是常見的事,患者也食到怕,那麼多化學制品食到肚裡,長遠不知有無毒性?!幸好有傳統醫學,把人是看作一個整體,只要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處處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病為本。舉例來說,現代十分多見的髙血壓心臟病,若其髙血壓是因肝風內動而引起,肝風飄忽不定,時勁時緩, 故血壓指數時高時低。同時很多病人因通波仔後心陽受損,畏寒膝冷、心悸不安,動則氣喘,時出冷汗、疲倦乏力。呈現一派心力不足之像,這時補心陽則肝風起,鎮肝風則仰心陽。虛實夾雜,攻補兩難,選方用藥必須兼顧兩面,平衡陰陽才能取得療效。
試舉一實例:郭xx,65歲,2013年3月16日初診,形體消瘦.撐扶走動,面色通紅,神情煩燥,鼻尖冒汗,心前區濕潤,懶于應對,主訴眩暈頭脹,心翳心慌,電話鈴聲也會心悸,午夜覺熱.正午覺寒,食入氣頂,大便困難,手顫腳軟,足膝覺冷,小便點滴而行,動則氣喘,手足不溫,汗出怕風,血壓達210/160,心跳90,觀其舌質暗紅,舌㡳和舌面均有瘀斑,舌苔白厚而乾,渴不欲飲。沒有食慾。脈弦細而促.間有結代。他家人代訴有高血壓心臟病。心跳跟着就眩暈,時發時止。因通波仔後身體反而越來越差。已轉看中醫,跟着掏出一大疊處方,有本地有內地的,處方湯劑藥粉各種藥物都有,我問他哪張處方最舒服,他搖搖頭說現在提起食藥都胃悶。這樣的病人最難處方用藥,可以說是典型的疑難症。
作為醫者天職,不可以挑選病人,必須想方設法解決病人的苦痛。細心梳理一下他的症狀。從而分析他的病機,想出治則治法.從而選方用藥。目前最令他痛苦的是眩暈頭脹.訴說頭頂如有一股熱氣。面紅口苦,舌紅而乾很明顯這是一派肝風內動的熱象。而其它症狀都是心腎陽虛的症狀.但此兩個症狀絕不可以分開來治,前醫可鑑。他的肝陽不是實陽,是虛陽上越.虛風內攏,用清熱平肝重鎮熄風必然壓抑心陽,令心不適症狀加劇,而任何補氣和溫陽的方劑也會激起肝風。內經有云:求之不得取之胃,這裡的胃,當理解為胃納和脾土,內經亦云:有胃則生,無胃則亡。以生死作比喻,可知古人對後天之本的重視,一些長期病患者,食慾往往都不振,而此症狀又由于太多和太普遍.又往往不被醫者所重視,須知長期食慾不振,必然引起氣血不足,五臟空虛。身體的抵抗能力必然低下,對治療十分不利,所以我治各種慢性病均重視患者的食慾,而且要擺在第一位。除了增加些補氣和消滯開胃的藥物外,多會依據患者的情況教會他的家屬一些具體的煮食方法。所以複雜的病人就診時,我都要求與患者同食同住的親人一起前來,起初人仍不明白,後來知悉是為了改善患者的的餐單,是真正的固本培元,都很高興合作。事實很清楚,胃納好了.增加了化源,脾運化和統血的功能就能發揮得更好。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氣血旺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到滋養,生機就會得到恢復和發展,任何病也如是。這也是祖上留下來治大病的秘芨。
對於病人目前的痛苦,要想辦法用外治法即時予以解決。要盡快取得療效,非針灸莫屬了。
一. 瀉肝火
即取短針刺百會、印堂、太衝,湧泉。用瀉百會疏洩他的亢陽,迅速解除頭脹頭眩之苦。刺印堂通其神明!用湧泉開腎經之井穴滋水涵木。針四穴後,患者即感頭脹大減,人覺清醒。
二. 止其虛汗。別以為這是小事,病人是覚得很不舒服的,也容易得感冒,這也是針灸醫生保護自己的需要.很多時病人說施針後混身不舒服,原來是感冒了。取百會合谷和復溜。復溜是足少陰的經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穴直上二寸。治汗出不休等多種疾病。百會穴早已入針。再取合谷。歌訣: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汗效如神。隨施針患者漸覺平靜汗收,隨即覺得溫暖,人也變得開心了。主動說口已有津液了。此陽守津還也。
三. 解除心翳心悶
針膻中、大包、內關、通里,膻中為氣之會,疏通胸中大氣。大包為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經,灌溉五臟。治實證的一身盡痛.虛證的百脈皆縱,無所不包。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內關能調理臟腑經絡,幾乎必用。通里為手少陰心經的絡穴,通於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厥陰心包經鄰里相通,一穴通三經,主治一切心前區不適。四穴針完,未出針患者已說,胸前不適全部消失。
四. 通其氣機
囑家人代為拍打雙承山穴,不一會就噯氣不斷.說明臟腑功能已通,人頓感胸腹舒適。
當場患者家屬眼見針灸的神奇。就教會患者及其家人早晚按:內關、尺澤、太湲、太衝四穴瀉南補北,學會自已保健。
待取得初步療效.取得患者信任後,始開始從容考慮辨症立法,組方選藥,
患者屬於體虛陽亢的虛實夾雜病。他在正午覺寒,虛汗汵汵,此為真陽不固,絕不可誤為熱迫汗出,此為水火不濟,陰陽不調,只能用引火歸源,火歸原位,自然兩症皆愈。予交泰丸,囑午夜十二時前准時服5克。第二天正午再服5克。
治則:固脾為本,滋水涵木、養血熄風
另處湯劑:四君子健脾補氣為君。黨參15克白術12克雲苓12克炙甘草8克。五指毛桃根25克。此為岭南草藥,藥性平和、味道甘香、健脾補氣、補而不燥,非常好用。
臣為加味二至丸:女貞子20克旱蓮草12克桑寄生15克桑椹20克冬桑葉8克.雞血藤15克首烏藤15克。三桑湯為祖上留下驗效方,用治需補陰血的熱性病人,桑葉隨涼藥則涼.隨補藥則補,引藥入肺絡,濡布全身。三物合用,效果明顯。至於二味藤類藥,取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絡走絡之意用以養血安神。
久病多瘀.。必去瘀血以生新血,輕取劉寄奴15克紅絲線15克酒丹參12克,前二味也是嶺南草藥,味道甘淡,藥性平和,有效實用。丹參是常用去瘀藥,因其有心臟病而又有明顯的瘀徵,必須顧及。
佐藥開胃消積:雞內金5克麥芽15克荷葉3陳皮3陳米3。雞內金消積化滯人所共知,唯是量不能大,消積亦傷正也。麥芽既可消滯也是不可多得的疏肝良藥,不涼不燥,其它行氣疏肝藥多燥,如柴胡雖能疏肝但有刧肝陰之弊,麥芽藥力平和,我對肝有保護作用,可用於多種疾病,搭配面廣。荷葉有獨特的提升胃的消化能力的作用。荷葉糯米飯多食不滯,其消化力可知。久病用荷葉可改善痿疲的食慾。陳皮行氣,可增加藥物的流動與吸收。預防飲藥後有脹氣感,久病之人,任何不適,反應都會很大。陳米即存放日久之米,即仲景白虎湯之意,保䕶胃氣,乃第一要務。
使藥為灸甘草,在四君子內,一藥兼兩職
藥雖十九味仍為輕劑。久病之人,不可用重藥!藥性要平和,藥量要輕,循序漸進!
當患者和家屬有了笑容後,我開始講傳統醫學的飲食宜忌。病從口入,防止飽食是非常重要的。要認 真做到未飽先止,已饑方食。不少人認為體質瘦弱,要多食一些,事實正好相反,經常飽食,令腸胃道塞滿了未能消化的食物,令內臟間的空間減少,反不利各內臟功能的發揮,而且食物會發酵,時間長了,產生越來越多氣體。如果不能及時噯氣和放屁.就會脹氣得很辛苦。所以食少一點,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是永遠的金句。
跟着,就會提出如何食得少又保證身體所需,我 一再強調:燉和炒!用燉可以控制水量,食物會䭃又不會老化燥化,易於消化,第二是用花生油大火炒。內經云:芳香入脾胃。除了葱花、香菜、芫茜、薑絲這類芳香開胃香料外,廣東炒菜有其獨特的香味,可令人食慾大增,對久病患者是好事,有胃則生。特別是飲藥液飲到厭煩了,難得有胃口,炒菜炒飯一點點油是沒有問題的,須明白,新鮮食用油也是身體所需。少食些肉,多食些魚,對患者一定要經常換菜式,要看作是必不可少的治療輔助劑,家人用愛心、耐心和專心去做。患者有了食慾,吸收了食物中的精華,自然有了抵抗力,是疾病是否完全治好的關鍵。
老火湯對久病患者並無好處,在明火的長期間煲煮後,已變燥熱而且過分油膩。要想病好,一定要清湯,青菜湯只須加少量肉片、魚片、鯪魚球等,以時菜為主。這裡介紹一個補脾養肺有益心腎的蓮藕清湯(蓮藕大半年都有,可補脾養肺,生雖稍涼,加入一塊陳皮已可調為平性。)加入玉米連鬚,紅蘿蔔,粟子、花生、蓮子、芡實,唐芹,不必加任何肉類,湯煲好後有一種天然的清香,絕無肉湯之肥膩。飲啖清湯,患者 ,自然食慾大開。最重要是要擺脫惡食的病態心理。
該患者用以上的大原則,加以精心治療:針藥並施,督導患者家屬配合食療,病情穩步得以好轉。其間針藥一步步減少,事實證明完全靠其自身調節能力恢復,達到了治病求其本的目的。此病絕不可見一症治一症,必然顧此失彼。始㚵堅持:用藥要輕。施針要簡。始終執中土而顧四維,分清主次輕重,才能有條不紊地以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