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穴位

前有篇帖文談及臨床發覺有些六位與敎科書不同,特撰此文談談我的體會。

神奇的穴位在『靈樞經』有多種名稱.幫助我們在不同角度了解它的功能。雖然名稱不一,但都有特定的定義和功能解釋,終歸于一也。其中最重要的是:穴位是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之所,非皮肉筋骨。即是一個通道,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點。

在365個穴位里,都有經脈之氣在這里交會流通。猶如車站碼頭,有聚會上落出入,如竹之節,有固定度數,隨著時間推移,又在不斷變化中,故傳統醫學把小孩長髙稱為發骨節。

「靈樞經」描述穴位時稱為骨度,即中指同身寸。因此,正確的穴位是因人的髙矮肥瘦骨架的粗幼等因人而異,不能用統一的尺度 去量度,由於教科書沒有把經典書上的意思說清楚,造成很多誤會,嚴重影響了臨床效果。事實上,有經驗的臨床醫家都知道穴位是摸出嚟而不是量出來的。這點甚為重要。包括針具的選用和進針的深度,都要因人而異,不能固執敎本所述。教科書描述的僅是一個座標。臨床時只要細心地去摸索探討。

不難發現每個人的穴位總有或多或少的區別,這點對 於初學者理解穴位的真義十分重要。必須堅持下去,假以時日,是不難掌握學懂這施針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不是找阿是穴那麼簡單!摸診比學解剖內容豐富得多。對着一個活生生的血肉之軀,牢記靈樞經的教訓,不斷地探尋,自然體會穴位變化的豐富 內容,對靈樞的博大精深感受良多。細心的摸診,也體現到 醫者對患者的關心增進了感情,對人對己都十分重要。等臨床了一段時間才覺穴位臨床與教科書有差異,那不但浪費了太多時間了,而且影響臨床治療的理念和效果。當然這責任在老師,應該一開始老師就應該清晰地說透這個基本概念。針灸學由於受⻄方神經學的影響,是最容易產生混淆的 中醫學科,就以穴位名稱為例本來每個穴位名均有其內在涵意,記名則可記其用,如足三里,合谷、頭維、太衝等穴位 名,既知其位置,又能記其用途,如改用用數目字來代表, 毫無意思。正如靈樞經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學針灸不從靈樞經開始,必然走大彎路。另外,還有很重要一點是,而不是只看着施針位置而忽略了患者醫者必須隨時留意患者的面部反應,這才是靈樞一開始即強調的:屬意病者,神在秋毫!只顧施針,不留意患者對施針的反應,是醫者大忌,也是未能符合靈樞經屬意患者之要求!

總之,『靈樞經』是醫者的基石,是學習針灸的方向。

發表意見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