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芍藥散治脅痛

中年婦人,兩脅刺痛,發熱不甚37,8度,流涕吞咽微痛,口淡,食之無味。因痛甚,晚上到縣級醫院急診,多種檢驗未發現異常,給予西藥止痛退熱回家,熱雖退而脅痛依然,不能直身。早上到國內近年流行的私人中醫舘診治,見其舌紅而乾,診為肝經郁熱,給予三服中藥,囑每日一服。煎服第一劑後,脅痛反更甚。且眩暈嘔吐,慌忙坐船到港就診,望其人兩臉潮紅,而印堂山根均現青白色,冒汗不止。望其舌淡紅肥厚舌兩邊齒印明顯,舌苔中黃邊白,全無津液。因呼痛甚急即揉碎薄荷葉,讓她聞,辛痛稍減,即再針內關、三陰交、足三里,太衝 四穴痛大減。細詢之起病時,月經應至未至似來非來,點點滴滴:色暗而淡,初覺鼻流清涕,並有頭刺,咽痛,口淡無味全無食欲;起病則脅痛不適,拘急作痛越來越劇丶特別煎服中藥後更甚,逐檢視其所服藥處方:柴胡20、郁金30,白朮30,白芍30、茯苓50、甘草15、醋延胡20、桔梗20、积殼20、香附40、梔子30、川棟子15,三劑每日一劑以上單位均為克。方明其正氣已受重創。遵循祖訓:病越重藥越輕,曾服藥過份削伐者,藥宜少不宜多,給予金匱當歸芍藥散:當歸9,白芍20、川芎9雲苓9白術9澤瀉12,加 灸甘草6配二劑。第一劑痛減大半,第二劑痛苦全失。

當歸芍藥散原見於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並治第二十:原治婦人懷娠,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㽲痛即腹中拘急綿綿作痛,是因懷妊時血聚養胎,肝血不足而致疏泄失職。又影響脾失健運濕氣不化。故常用於妊娠腹中拘急綿綿作痛之各種腹痛症。致於用於經期感冒引起之肋脅痛,是基於同一病機,也是肝脾不和,但通常多是肝強脾弱,治療常用實則四逆,虛則逍遙之法,但此婦人病發時適值班期,點滴而色暗,血虛可知。肝脾均弱。病位在肋脅,肝經所過:不拘於腹,正合當歸芍藥散的病機。前醫用大量柴胡,痛反增劇,柴胡刧肝陰血,不可輕忽前人經驗。可見中醫治病,須絲絲入扣,絶不可輕率的對號入座。因中醫施治的特點是個體治療,即使同一個人,同一個病,施治時都需要再考慮發病時每一個細節,而去調節理法方藥,我認為中醫是沒有標準治療的,只有以療效為標準。所以經驗的總結,在於一個個具體的病例,在於認真的思考每一個細節和思路,才可慢慢熟能生巧。前賢有說:習醫者,十年推窗望月,廿年庭中觀月,卅年登台覽月。真非虛言也!

發表意見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