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涼茶的作用正在轉變。漸漸變成一種飲料。以前把它看作是防病治病之物,家曉戶曉,老幼皆知。人有感冒不適,咽痛發熱,周身疼痛,扭肚泄瀉,飲上一杯俗稱的涼茶,基本上解決種種不適,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體內的環境,中醫病機十九條,大部分是體內因環境熱氣所引起。就是說,清除了體內的熱氣,體熱的人就不容易生病,綜觀現在很多腫瘤惡疾及頻起不息的傳染病,無不是熱氣所引發。
所以飲飲涼茶清清熱氣,本是民間很好的防病治病方法,可惜這種便驗亷的傳統未能保持及發揚光大。註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一種商業行為。對發展中醫和普羅市民,一點作用也沒有!而且把涼茶的含義也改變了,為了市場,改為罐裝,而我們中醫最忌是凍飲。為了遷就口味,把一些苦味的藥材取掉了,而加入了不適合的糖和化學劑,現在的罐裝涼茶,哪裡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僅有的幾間傳統涼茶鋪,因為顧客對防病治病的要求少了,被迫隨著市場而轉變。變得名存而實亡。
以前那些名牌涼茶舖,為了保持其特色,對藥料的採購是十分認真的,都要手揑口嚐,分四季入藥,有些甚至親自去採摘。回來後還要按祖傳經驗炮製,煮藥時也不是把所有藥料一次放下,而是有一定順序,先煎、後下一點馬虎不得。這些操作很多時是保密的,是看家本領也是他們生存之道 。我對涼茶和廣東盒仔茶很感興趣,不能否定他們在近代幾佰年,包括戰亂時候對保障普羅大眾防病治病的作用。機緣際會,我用針灸治好了一家涼茶店老闆的偏癱,在我真誠的請教和討論下,他把廣東涼茶的選料和煲法逐一告訴我,令我眼界大開,深深佩服他們實得中醫之理,事實證明,在求生存的環境和壓力下,才能得到真知識。這個絕非在學院里用想當然地推想的學究所能明白的。有時一些微少的處理不單好飲而且可增加效果。
在一百多年以前,廣東一些有醫德的大醫,在診所門口放一個涼茶缸根據時令節氣堡一些合時涼茶,供街坊大眾飲用,口碑甚好。解決了小病,大病自然會來就診,香港沒有這個條件,只有依據四季不同節氣,配備不同湯包供人選用。為使藥性平和,也多採用一些草 藥。這也遵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古訓。
在資訊爆棚的年代,人們往往會疏忽了一些傳統的小節,而粗製濫造的結果,慢慢失去了 實質的價值和享受,何不慢下心來,細味傳統的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