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強中醫教授
有些中醫學院竟把中醫針灸的基本理論《靈樞經》都不講授, 此文用實踐病例說明《靈樞經》的重要性。
《靈樞經》是中醫針灸的基礎, 是講述針灸理論的經典著作, 後世有醫家把它稱之為“針經”, 原意是突出靈樞經對針灸的重要指導意義, 但也因此後人有誤會靈樞是單純講述針灸技術的專著, 因為書內具體腧穴較少, 而漸漸把它淡忘, 包括有些教科書也是如此, 實屬可惜! 靈樞講的是最重要的理論, 是指導性的原則。 理論正確了, 施針也不難, 再疑難的病, 也可以有個思路。前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教研組主任靳瑞老師就經常教導我們, “有疑難, 找靈樞。”前廣州中醫藥研究所韓紹康老師, 在年老時, 對前往請教他的學生, 也是講授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而且一再叮囑:要成為一個好的針灸醫生, 必須不離靈樞經。 方劑之祖張仲景醫聖, 臨床上也是針藥並施, 或先針後藥的。 針灸本來是滲透在臨床各科, 不可分離的。 各科都要能針灸, 針灸也治各科病。 靈樞經很明確地指出了重要的原則 :“小針之要, 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 上守神; 刺之微, 在速遲; 迎之隨之, 以意和之。”,另外更重要是“節之交, 三百六十五會, 節者, 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此處之節, 即腧穴之謂, 說明穴位不是簡單的一個尺寸的定位, 而應是看作穴位內有經氣流動, 是一個活動的地方, 有生命力的地方能溝通內外上下。 故有先尋其經, 再尋其穴之說。 對此, 靈樞經很鄭重地指出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以下通過病例探討靈樞經的使用原則。
針刺祛風病例:
風邪善行而數變, 因此是可以用針刺引導風邪外出, 迎之隨之, 以意和之。 風邪有外風內風之分, 只要能善於疏導, 可效如桴鼓, 如拔刺, 如解結, 久疾仍可治也。
風邪之重者, 則為中風。 有內外風之分, 治法有所不同, 內風宜平, 外風宜散。
(病例一)
胡X X, 男, 55, 有糖尿病史14年, 一向脾虛濕濁, 近聽聞飲紅酒有好處, 日飲小半杯, 昨夜半覺左手尾指開始麻木, 手足抬舉困難, 口齒欠靈, 身體左右側冷暖不一, 到診時, 面青灰暗, 兩顴泛紅, 兩眼混濁, 瞳孔反應遲鈍, 撫之左側手足明顯不溫, , 舌斜兩側色暗瘀, 滿佈厚膩苔, 脉弦細, 左盛於右, 病人反覆訴說頭痛如旋。此為心肝脾三經為病, 風邪壅盛, 經絡堵塞, 危及神明之症候,先用心經中沖穴放血,數滴血後, 詢之病人頭內如旋一樣的感覺減輕。
再用13mm毫針直刺雙地倉, 病人自覺臉部覺暖。
三. 用25mm針刺八邪穴, 病人覺繃緊狀態開始鬆解。
四. 用80mm 針左曲池、內關。 此時肢體活動稍能自如,神情仍欠靈活。
五. 用13mm針斜刺印堂, 得氣後用火槍燒針, 病人面部由濁轉清, 微有汗出, 自覺清醒,甚至病人不自覺想站起行走。
用中沖穴放血開窍泄邪, 啓動心經神明, 心為五臟六腑的大主, 主明則下安, 中風為神智的病, 先行用心經之穴, 滴血也泄經氣, 故急用地倉穴扶其經氣, 地倉出自甲乙經屬陽明, 為手足陽明, 陽蹺經交會穴, 是多氣多血之經, 經氣充足。 對於靈樞說的各經氣血各有不同, 不明的人以為沒有實用, 但在臨床中甚為實用, 此是一例。 再用奇穴八邪全力祛邪, 有足陽明之經氣在沖旋, 效果就好。 再用曲池、內關調其营衛, 曲池出自《靈樞.本樞》, 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喻經氣如水注入池中, 臨床效果甚好, 治風邪尤佳。 我很欣賞《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歌訣, 介紹如下:
曲池拱手取, 屈肘骨邊求。善治肘中痛, 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不得, 筋緩莫梳頭, 喉閉促欲死, 發熱更無休,
遍身風癬癩, 針著即時瘳。
內關穴出自靈樞經脉篇, 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 也是八脉交會穴, 通陰維脉及任脉, 一穴多用, 是重要的調整营衛氣血及臟腑經絡的主穴。
此次治療, 前後20分鐘, 共用六個穴, 就是抓住辨証施治, 開窍疏風的治則, 按靈樞說的持針之道, 堅者為寶, 正指直刺, 無刺左右的原則。 此處之堅, 祖上的經驗是堅定不移的意思, 要集中精神,迅速施治, 穴位切記不能多, 即靈樞說的無刺左右的意思。 因為病人此時經絡氣血十分紊亂, 如果醫者心無定見, 想到一處針一處, 反會使病人經氣更為紊亂, 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要每針一穴, 都要留意病人的反應, 也是靈樞說的“神在秋毫, 屬意病者, 審視血脉, 刺之無殆。”此病例的治療方針十分清晰, 祛邪先用心經中沖醒神開窍, 再用八邪穴疏泄邪氣。 調整經氣用曲池、內關, 扶正用地倉, 開窍用印堂, 治療順序一定不能顛倒, 治療正虛邪實的病, 如果先開窍, 邪氣反而會深陷, 犯靈樞告誡的“虛虛實實之弊。”但如果先扶正, 病益加, 也屬靈樞說的“實其實, 虛其虛。”此兩戒絕非虛言, 得失成敗就在於此。
(病例二)
范X X, 女, 50, 子宮全切除手術後, 一晚突然周身搔癢,如蟲行在皮中, 鼻塞耳鳴, 口苦, 咽乾, 舌紅苔苦, 此為三焦熱盛風動。
針耳門、曲池、迎香, 此時患者覺皮膚如有風出, 痕癢開始轉輕, 再針內關、素髎, 患者覺鼻尖涼而搔癢全失。
耳門穴: 出自甲乙經,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脉, 出走耳前大門, 泄三焦熾熱的邪火。
迎香: 出自甲乙經, 屬手陽明大腸經, 為手足陽明經交會穴, 與足陽明宗氣所和, 開窍於口, 脾味香。
“十四經要穴主治歌”:“迎香主刺鼻失臭, 兼刺面癢若蟲行。”
素髎: 出自甲乙經, 屬督脉,別名鼻準, 可通任脉及肺系, 祛邪而不傷正, 是我家常用穴位。
此病例用五個穴位, 十分鐘即止癢, 均是逐步引導風邪外出。 內關、素髎調和营衛, 通過病者自己的調節功能, 達到邪去而正不傷, 時時要顧及病者術後體弱特點。 有時術後的病人不一定是虛寒, 此病例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這時既要隨証施治, 又要點到即止, 也是“氣至即止”的意思。
通過這兩個案例, 說明靈樞經對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 先取其經, 後選其穴, 取穴要少而準, 淺刺即可取得療效。 要抓住主證, 辨証要準確, 治則要清晰, 取穴要少而精, 泄邪要適度, 正氣常維護, 才能治好一個又一個病例, 才能一步一步地積累經驗, 掌握治病的主動權, 越是病重, 治療越要輕靈。雖然可以說這是兩個病例, 但是歷來中醫的經驗都是由一個一個病例積累起來的, 人的體質有虛實的禀賦, 寒熱的不同, 病因病機各不同, 邪氣有深淺之分, 而且每日每時都有邪正相爭, 此消彼長的變化, 對於一個不斷變化的病人, 能用一個“標準化”的治療方案去處理嗎? 不等同刻舟求劍乎?
現在網絡資訊的發達, 一日千里, 很快可在網上找到各種資料, 但極其發達的資訊也帶來了困擾, 就是如何選擇呢? 現在人們可以比較貨品, 比較價錢, 但在一大堆治療方法, 各種有效的方藥、穴位裡, 如何選擇其一, 極其困惑。 病情危在旦夕, 病人正在痛苦中, 我們沒有時間去逐一配對, 更不可隨意任選其一匆匆進行治療, 不論如何, 治療不可重新再來, 孔子也說過:“知道的很多, 但心中沒有準則, 是一件危險的事。 而內經、靈樞經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去掌握原則。 作為一個醫者, 必須屬意病者, 一切以病人的真實症狀為依據, 切忌隨便推想。 要用中醫的基本理論予以正確客觀地辨証, 客觀地定出治療方法, 正如靈樞所要求的神在秋毫, 尋意病者, 必須隨機應變, 不能古板地按照電腦裡進行治療方案。 靈樞經說“粗守關”, 關是關卡, 固定之事,“上守機”,機才是最重要的, 機是不斷變化的, 醫者是輕輕一拔, 四両撥千斤, 讓病者的身體的機能自己恢復。
先祖經驗越是重病, 越要輕靈, 慎防傷正, 否則會未治人病, 先奪人命, 未睹其疾, 惡知其原。 小針確“是易陳而難入”, 真是步步為營步步思考, 不可全靠電腦也。 要看臨床病人的效果, 而不是局限於統計數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臨床治療效果也是檢驗醫療水平的唯一標準。 有靈樞的正確指導臨床實踐, 才是提高中國針灸醫術的正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