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林德強
使用中藥必須要以中醫辨証論治﹑整體觀念的理論去指導用藥。
所謂“中藥西用”﹐即是不辨証用中藥﹐或稱之為“辨病”用中藥﹐這是當前中醫治療過程中的通病﹐尤其是中成藥市場﹐“中藥西用”比比皆是﹐十分紊亂。
不辨証用中藥者﹐是根據西醫的診斷﹐用中藥去消炎﹑抗感染﹑降脂﹑降酶﹑調整激素水平等。這樣一來﹐中藥就不要分性味﹑歸經﹑主治功用﹐可以隨便派它去執行“任何使命”。比如說﹐板藍根﹑大青葉﹑梔子﹑蒲公英等﹐只要是發熱有炎症者都可以隨意調遣﹔山楂﹑丹參降脂﹐五味子降酶﹐巴戟天﹑仙茅調整激素水平﹐如此等等﹐只要沾上了一點“現代研究”的邊﹐那就毫不考慮辨證施治地使用。功效如何﹐可以不管﹐只要是廣告上說的便盲目相信。從來就不推敲一下是不是“証藥相符”﹐與辨証用藥是否貼切﹐到頭來治不好病﹐則歸罪于中醫藥經不起“重複”的考驗﹐功效不穩定等。諸如此類的推委之詞﹐越來越多﹐實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實際上是“棄醫存藥”的翻版。
現在的靈芝產品舉目皆是﹐似乎有了靈芝﹐百病能醫。爭相標榜破壁﹐中國醫藥科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破壁後的孢子﹐在嚴格的保存條件下﹐也只能保存3個月。李時珍說:“藥性越大﹐偏性越大。”﹐“藥物用以治病﹐不用以補身。”﹐這些資料甚少提及。
我在臨床上﹐觀察到不少因用這些新藥或聲稱的滋補保健品而弄致無病變有病﹐輕病變重病﹐是規管這些保健藥品的時候了。
沙士過後﹐人們對健康大為重視﹐各種各樣巧立名目的保健品應運而生﹐往往誇大了某些藥品的功能﹐而絕口不提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又或者把一大堆中藥堆在一起﹐例如提高免疫力等等﹐其名稱﹑品種之多﹐當列中成藥之首。其所採用的藥物無非是茵陳﹑板藍根﹑郁金﹑川楝子﹑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雞骨草﹑梔子等清熱的﹑除濕的﹑疏肝的﹑活血化瘀的﹑健胃消食之類。凡治肝病的藥品中十之八九是這些藥﹐其成藥確實是純中藥﹑純天然。可惜這樣一個大雜燴﹐能治好肝病麼﹖臨床上對任何一種肝病治療﹐都是一個用藥十分複雜﹑十分細緻的辨証過程﹐選藥需反覆推敲﹐考慮再三﹐其療效尚不能盡如人意。如何確保幾種藥湊在一起的療效。
以上的例子實在太多﹐不勝枚舉。
筆者認為﹐目前這種“中藥西用” 令中醫思維混亂﹐中藥的使用失去傳統的準則﹐是目前中藥使用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