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中醫養生學中醫導師林德強
中醫認為某些食物會引起某些疾病, 或使正在患的疾病加重, 必須在一段時間內禁止食用或慎重食用, 中醫稱之為戒口, 與西醫稱為過敏食物或食物中毒類似, 但範圍要大得多, 意義也與過敏有別。
中醫強調的是人的身體的平衡, 即陰陽氣血的平衡, 平衡則身體正常, 平衡受到破壞則為有病, 所以《黃帝內經》所說的重要是醫人而不是醫病,這是從宏觀上說的。 因為身體有陰陽偏性, 食物也有陰陽偏性, 合則平衡, 不合則相反。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大法, 猶如基本法, 但因演繹各有不同故好像各家各說, 但《黃帝內經》早就指出一條原則“善言天者, 必有驗於人, 善言古者, 必有合於今, 善言人者, 必有驗於己。”, 即必需自己有實踐體會, 用《黃帝內經》的原則去解說現在的問題, 並提出實在的解決方法, 而不是單純的文字翻譯。 由於古今的差異, 使聽者一頭霧水, 一個好的講者, 必須融會貫通古今。所以中醫說的戒口應該是指某些食物會引起某人身體某些不平衡, 從而出現了某些症狀, 所以戒口不是絕對的,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各有不同, 一年四季也有不同, 本身的痼疾或突發的疾病也必然有不同, 而戒口也有所不同, 戒口內容很多,它是由陰陽失衡所引伸出來的學問。
中醫把所有的食物都分為寒熱溫涼四性, 再把味道分為辛甘酸苦咸五味, 性和味搭配起來共廿五種類型, 中醫稱之為“物性”, 這是所有食物的特性, 與現代分析的澱粉、纖維、維生素等絕然不同, 同是食維生素的人, 西瓜與冬瓜就有明顯的不同。 中醫是從宏觀上看, 不管天上飛的, 地上走的, 水中游的, 看似千千萬萬, 但由萬物歸一的觀點只有寒熱溫涼四性, 而西方是從微觀上分析, 兩者是截然的不同, 所以必須從不同的思維方法上磨合, 才能有所共識。 例如咳嗽, 如按照中醫的辨症屬於寒咳者, 則需戒食寒性的水果和蔬菜, 但溫性水果和蔬菜, 不單不用戒食, 反而鼓勵可以多食, 例如榴槤果、茼蒿菜, 但熱性咳嗽剛好相反, 可以多食一些涼性的蔬菜如生菜, 合掌瓜等。燥咳也分涼燥和溫燥, 涼燥則戒寒涼的蔬果, 否則食後咽喉更痕癢。溫燥則戒食煎炸熱性的食物, 濕咳則戒食一些滋膩生痰的食物, 例如燕窩、花膠等, 新咳戒補氣血, 久咳則戒寒冷而應補氣血, 可見單是咳嗽一項, 中醫已有各種截然不同的戒口, 不明白的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何都是咳嗽, 各個醫師都有不同的戒口囑咐, 以為是隨口開河, 其實是不然的, 當然, 對戒口的尺寸掌握是否貼切和恰如其分, 也有個水平問題。
另外, 中醫師還會幫助病人解決實際的問題, 例如病人非食香蕉不可的, 我們可以建議用麥芽糖與香蕉共食以減輕寒性,又如秋天氣候乾燥, 身體虛寒的可用薑汁燉中國鴨嘴梨。喜食苦瓜又畏其寒性者, 可建議用豉椒炒, 以上這些例子還有很多,關鍵是中醫師怎樣幫助病人去拆解, 而絕非如誤解是一刀切。 食物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不好, 所以中醫對食物既有戒口也有以食物治病, 而且用食物治病是放在藥物治病之上,“人若有疾, 先問其源, 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療不愈, 然後命藥。”, 所以“戒口”不可與“過敏”劃個等號。
此外, 中醫還會因應物性以及身體的需要, 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戒口及食法, 例如綠豆, 中醫分開綠豆衣和綠豆肉, 傳統的經驗認為綠豆衣犯胎(即有引起墮胎的可能),因此在懷孕前三個月內是禁止食連衣的綠豆, 但純綠豆肉是可以食的, 但在臨產前一個月, 則應該多食連衣的綠豆糖水, 可幫助順產。希望綠豆清熱解毒用輕煎, 畏其寒涼則煲老火, 各有不同, 屢用屢驗。現在懷孕早期流產的很多, 與不重視中醫對懷孕的戒口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戒口與中國文化, 傳統經驗與中醫的承傳有密切的關係, 十年浩劫, 停課十年, 整個中華文化出現了斷層的局面, 禍延後代。 這種情況處於香港福地的港人不容易有切身的體會, 至今真正的中醫學術仍是散落在民間, 真正掌握中醫的是一直在草根的臨床實驗者。 清華大學的校訓有句“空談誤國, 實幹興邦。”, 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處事的原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