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必須有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香港必須有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林德強中醫導師

香港的中醫學生由於沒有實習醫院, 需要到內地不同的醫院實習, 由於國內是中西藥並用, 回來執業時就產生了大問題。

每個人都知道, 實習對一個醫者的培訓是很重要的, 國內醫院之所以不適合香港學生實習, 除了中西醫並用, 中醫可以開西藥外, 其實這並無壞處, 最重要的是現在國內醫院治病救人的理念與醫療道德準則問題。 國內每個城市都有個共同的中國特式, 就是最漂亮的建築物除了是政府大樓外, 就該輪到醫院了。 醫院在世界各地都是虧蝕的, 總要政府或慈善機構津貼的,唯一在中國可以賺大錢! 絕訣就在於病人到醫院看醫生, 首先想到是要賺錢。 先來個全身大檢查, 不管是否有需要。 否則那些在外國買回來的超貴的儀器便無法回本及賺錢了。 另外不論什麼病, 一律點滴(輸液), 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早就丟在腦後, 想的是什麼藥可以賺多些提成(佣金), 所以每個病人都會提一大包裝潢漂亮美輪美奐的“中成藥”回家, 而傳統的治療中藥不論是飲片或傳統中藥, 則甚為缺乏甚至欠奉, 一切向錢看, 在這種勁賺錢的思維下, 病人經常被劏得十分寃枉, 一個這樣的環境, 實習生能學到什麼呢?

在這種一切向錢看的思維下, 願意採用傳統中醫療法的老中醫也被迫轉型。 我回中醫學院校慶座談會, 問為何中醫院對最有特色的中醫徒手治療脫臼越來越少, 而轉用開刀治療, 老同學告訴我, 做一次手法, 只能賺十元八塊, 而開刀起碼可以賺幾百甚至過仟, 病人覺得先進, 領導也高興, 賺錢數字也上升, 個人提成(佣金)也多, 既然三嬴, 何樂而不為。 現在一切看數字, 看賺錢能力, 賺錢不多, 也會被醫院解聘(不續合同)。 最近已開始有醫院承包給個人,即私人或集團醫院, 簡單來說, 醫院有價, 誰出錢誰能買下來, 以後怎樣做, 由投資者決定了。 外國的私家醫院還有個宗教道德規範, 人們有道德底線,有新聞自由, 有輿論監督, 有制約機制, 而國內一切向錢看了, 完全失去了道德底線, 失去了治病救人的基本醫德, 在這樣的環境下實習, 學生可以學的是什麼呢?

五、六十年代的中醫院, 從各地把有社會經驗的中醫請到醫院來, 按工作經驗分為老、中、青三結合, 年資較淺的在門診, 有經驗的在病房, 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做他們的顧問, 解決疑難問題, 門診和病房主管碰到的疑難問題, 請來老中醫一起會診, 由會診結果綜合設立治療方案, 日常工作仍由原來負責的中醫進行。這樣的三結合, 使三者都有得益, 大家相處得十分和諧, 年青醫生對老中醫都十分尊敬, 年青的常有“聽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之感, 有前輩指點, 年青的上手會快得多。 中醫是實踐出來的醫學, 學過不一定懂得用, 懂得用不一定用得很熟練, 所以中醫技術的提高, 一向十分重視醫藥醫話。 臨症上有時一、二句話, 確實起到劃龍點睛作用, 那時的治療, 完全以中醫的治療為主, 也有急診室, 遇有外科急症, 請西醫一同會診(不是現在先由西醫診治, 再由西醫決定是否可以由中醫跟進。) 如果不是應急手術, 先服中藥治療, 例如急性闌尾炎, 如果不是穿孔, 先服中藥大黃牡丹皮湯, 有七成病能解除痛苦,其他待期手術也是一樣,而避免手術之苦和高昂的醫藥費開支。至於骨傷科除了開放性骨折, 幾乎全由中醫治療, 很多西醫學習中醫班的學生也在中醫院里感到心悅誠服。 廣州其他西醫院裡一些疑難病例也紛紛請中醫去會診, 這種良好的勢頭被十年浩劫全部推毀了。老中醫被批鬥, 所謂“打倒一切權威”, 十年裡老中醫大部份被打倒了, 青黃不接, 後繼無人, 復出的老中醫面對自己的頂頭上司, 那些曾經殘酷批鬥他們的紅人,老中醫可以說什麼呢? 批鬥人上台了, 老中醫被鬥下台, 即使文革後被請回來, 仍是心有餘悸, 戰戰兢兢, 逢人只說三分話, 豈敢再拋一片心, 整個中醫院的氣氛與文革前完全是兩個樣。 跟著一個向錢看, 全部倒過來, 為了取得利潤而不擇手段。為了解決年青人就業的問題,行政上也一刀切,老中醫60歲一律要退休, 即使被反聘的老中醫也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情,所謂“顧問顧問, 有問則顧, 不問不顧。”有職在位的接班醫生也怕病人跟老中醫跑了, 也不願意讓老中醫回來。由於利益的衝突, 互相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了, 所以現在的中醫院已完全變了, 香港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那裡學到真正的中醫。

相反,香港的中醫水平高得多了, 就是因為香港不准中醫開西藥, 壞事變成好事, 起了相反作用, 迫使中醫更加努力鑽研自己的醫術, 為了生存, 香港中醫必需要想方設法醫好病人, 有病人才能生存, 沒有病人只有關門, 自生自滅是當前中醫面對的現實, 困難的環境可以鍛鍊出真功夫, 所以中醫教學醫院的建立是刻不容緩, 也是檢測當局是否真的願意發展中醫的試金石。香港不但需要建立自己的中醫教學醫院, 而且具備了開設中醫教學醫院的人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