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中藥之秘在於量》

林德強中醫導師

幾年前, 我寫過一篇文章, 名為中藥之秘在於量, 本來是參加會刊徵文的, 結果沒有刊登, 我不知原因是甚麼? 但我仍是堅持我的觀點, 學習中醫入門後, 處方用藥仍貴在藥量的斟酌, 這對於療效與及病人服藥後是否舒適是很重要的, 簡單如一個人參加了烹飪班, 知道了食材油鹽等多少克, 他不是就可以煮出一頓美味的飯菜嗎? 是否成功的關鍵, 在於他細心揣摩各料用量的比例, 更何是況治療千變萬化的、複雜的各種疾病? 所以自古以來, 聖賢的方劑都有詳細的加減, 虛人如何如何, 寒者如何如何, 體實者如何如何, 都有詳細的說明, 方劑之祖張仲景, 對藥物的份量是非常講究的,針對不同的病, 起落十分大, 其中大有學問。 可見先賢對藥味的加減, 份量的多少, 是如何的重視, 現在的書籍雜誌以至教學對份量都掉以輕心, 甚至有在學的學生流行一句口頭禪, 一律三錢便可。這種情況, 如果不加重視, 必定影響治療效果, 情況令人擔心, 中醫的精粹必定慢慢消失了, 特別是目前流行的沖服藥粉, 已漸漸失去加減的精意, 剛畢業的學生用了好幾年沖服藥粉後, 連該藥方有什麼藥味都忘記了, 潮流之下, 希望大家不要忘記何謂辨証施治的根本, 已失去了中醫的最大特點。西藥, 除了麻醉等劇毒有按體重來計算用藥份量外, 其他不管你體虛體實, 肥人或瘦人, 都是用同一劑量,一粒、兩粒藥丸作為統一, 大家心裡有數, 很多人吃了以後感到不舒服, 說到底這是為了醫者的方便, 藥廠賺了錢, 置病人的感受於不顧, 天天在講“以病人的利益為上”,是否會撫心自問呢? 中醫的特點是辨証施治, 按病落藥就是實驗醫者的技巧, 也是中醫的特色, 任何一種專業, 失去了特色, 還能長期生存嗎?

還有一個毒性的問題, 中醫的概念, 偏性就是毒性, 偏性越大, 毒性越大, 故有大毒, 中毒, 小毒之分, 關鍵在於所用的份量, 飲水食飯,過量了, 都會置人於死地, 所以不在乎物件的本身, 而在於使用者的技巧。 所以中醫有以毒攻毒之說, 現在一提起毒, 人們則恐懼萬分, 驚慌失色, 惟恐避之而不及, 試問天下間有那些東西是絕對沒有偏性, 絕對安全的, 又請問那種西藥的毒性不比中藥大呢?一些強心救命藥, 甚至很清楚地說中毒至死量與有效量非常接近, 所以西醫要控制這些毒藥, 不能隨便買到。但實質上當你從診所或醫院取回一袋一袋的藥物, 不也是毒藥嗎? 人們為什麼不好好想一想, 冷靜地分析一下, 總是人云亦云, 某某中藥有毒, 視之為洪水猛獸。 報紙傳媒, 衛生當局只說其一, 不說其二, 片面地宣揚中藥的毒性, 而絕不提及可由中醫師正確使用則是安全的, 這個問題是十分嚴重的, 因為這樣長此下去, 就會窒息中醫的生存, 因為中藥的用量, 是因人而異的, 體質熱的人, 服一克附子也多, 身體極寒的人, 服60克也不多, 關鍵在於中醫的經驗和體會, 所以說把中醫規範化, 標準化, 只會把中醫推向死亡之路, 可悲的是, 一些業界同寅, 甚至醫學院的行政也跟風, 說這味中藥有毒, 那味中藥有毒,他們忘記了中醫的靈魂是辨証施治, 因人施治,“中藥之秘在於量, 制藥之秘在於侯。”,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金句, 一定有其道理所在,揚其長而棄其短, 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不是現在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