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企業的穩固到中醫的傳承

林德強中醫導師

每次全球經濟危機, 德國都能安然渡過, 關鍵在於他們堅持他們的特點, 腳踏實地, 用嚴謹傳承態度, 其中有很多值得中醫借鑒之處…

亞洲週刋在2012-11-252013-2-3日刋登了兩篇文章, 對穩固的德國企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因為在歐債危機中, 德國受沖擊是最少的 原因是 : 德國有幾百個屹立不倒的小企業, 這些小企業都是家族性的。 世代相傳, 他們專注於祖輩的傳承, 不管經濟如何起伏, 他們只專注於家族性的小生意, 一不炒地產, 二不上市做股票, 只是踏踏實實的做他們的傳統技藝, 這使經濟學家驚訝, 這才是最穩固的社會經濟支柱。 相反那些大企業表面風光, 風浪一來便如骨牌效應, 連鎖失敗,提出要檢討這種經濟模式。建議推行德國式的企業行式, 一反現在跨國大企業擠跨本土企業的作法。

這使我聯想起今天香港的醫療狀態, 號稱是屈指可數的富裕城市, 水浸庫房, 但窮人卻有睇病難之苦。論候睇病六, 七個小時, 而是平常的事情, 所謂六星級的醫療服務, 只是為少數人服務, 設備先進, 只是做騒而已, 當局推行醫療融資, 舉步為艱, 不知他們是否有檢討, 就是因為效果欠佳, 市民沒有信心。化巨資請來的外國專家, 解決不了香港的實際困難, 官員只是借外國專家來為自己的責任開脫。

回想起中國歷年來, 經濟十分困難, 但由於有千千萬萬的中醫生, 分散在各地很有效率地解除病人的苦痛, 那些中醫大部份是師帶徒家族性培養出來, 因為他們來自基層, 經過年年月月, 日日夜夜的磨練,都能有一技之長, 能及時解決病人的苦痛。 這是歷史的事實! 很多人對這些中醫存有誤解, 認為他們是江湖術仕騙人的, 當然, 我不否認中醫界是有良莠不齊的情況, 但是不要忘記, 騙子可騙人一世嗎? 其實大部份中醫卓有療效, 所以他們才能生存下去, 我們的民族才能如此繁衍。 師帶徒, 日間診症, 夜晚讀書, 這種學中醫的模式, 使中醫承傳了幾千年, 怎麼能粗暴地抺殺了師帶徒的方式, 否認幾千年中醫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呢! 因為正如我反覆強調了很多次, 中醫和西醫是很不同的, 中醫既是醫學, 又是哲學, 還是一種工藝, 通過臨床去磨練, 他們天天在看街坊鄰里的病人, 某一類形的技術越磨越精越加得心應手, 這是不能用証書來衡量的。如電視節目“一手造成”的工匠, 你如何去評定他們的學徒等級? 但他們的工藝實在是驚人的。他們的工藝就是日積月累磨練出來的, 中醫也是一樣。沒有假以時日的磨練, 不可能光學理論, 實習一下便可成材。

用師帶徒還可解決了現在中醫院畢業出來而找不到社會工作的社會問題, 學院畢業出來的學生, 他們表面上學了很多, 但實際可用的則是很少, 因為臨床實際是要求精而不是多, 所以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和病人, 常有不知如何入手之感。 而師帶徒則不同, 他們跟著師傅,與病人已很熟悉了, 師傅不在, 他們很自然可接手了。 這是病者, 師傅, 徒弟三的局面。 這才是最以民為本的基礎醫療, 才是中醫的精粹。 現在或許有人會懷疑師帶徒的質量, 我敢說, 世世代代延伸下來的醫術, 一定有水平, 確有療效才能生存。 行醫者都知道, 病人的病情是千變萬化的, 治不好病, 自然會關門, 為了生存, 所有中醫都會日日夜夜研究醫術, 他們不會開錯了藥幾個月都不知道, 把紗布和器械藏在病人的肚裏都不知道, 更不會開錯刀, 輸錯血或幾年後才知道藥物會致癌. 而中藥的來源都是大自然來的, 沒有化學副作用, 所謂毒性, 只是用藥適量罷了, 用藥用得好, 炮制恰當, 根本不存在毒性問題。 中醫在幾千年醫療實踐中, 早已摸索了一套完整的用藥規律, 全世界都在向中醫中藥尋找出路。 他們都讚嘆中國人能把草藥用得如此出神入化, 而當局卻用行政的手段, 粗暴地扼殺了中醫傳承比黃金還如此寶貴的醫術。 還揮舞起保障市民道德的大旗, 視中國歷史事實於不顧, 請問如果有很多基層中醫, 市民還需要到公立醫院等候六, 七個小時嗎? 中醫治病都是簡單有效, 花錢少,療效大, 還用搞什麼醫療融資嗎? 為什麼你們請了那麼多外國專家, 程序卻越來越複雜, 但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急病病人到了急症室門口還要車去別的醫院, 如果這個病人是衛生當局的親人, 不知他的心情如何! 是否還會唸口訣:“程序沒有錯,有改善空間。”。沙士期間, 屯門醫院, 一家大小全向醫生下跪要求給瀕臨死的病人服一劑中藥, 都被冷酷拒絕, 這則新聞還歷歷在目, 難道有顏面對枉死的病人嗎? 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而醫療事故仍是越來越多, 把很多有志學中醫的人拒之於門外, 說到底就是為了維護西醫的唯我獨尊的地位, 為了西醫世界的經濟利益, 請他們看看評論德國的文章吧! 香港限制中醫的發展, 就是催毁市民治病求生的基礎, 現在的衛生局完全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十多年前, 我在中醫管理局工作(做花瓶)時, 經常聽到主管的西醫說, 中醫實在太多了, 要嚴加管制, 這句話本身是極錯的, 第一, 人多不是好事嗎? 現在不是時常說缺醫生用嗎? 而且在你們的重重限制下, 現在實際行醫只有一千多人, 連七十五歲以上的中醫都要提交進修分數, 我看可進健力士世界大全了, 工作到七十五歲, 他的水平足以能應付來求診的人, 為什麼一定要他們頻頻樸樸取什麼學分呢? 75歲的老中醫, 還要為糊口而工作,當局還要諸多打壓, 80歲的老人賣點白蘭花要花幾十個大漢去抓, 70歲老人在街邊寫幾張揮春也要罰款, 香港真是成了打壓老人的高手了。 學分制是從西方引進來的, 對中醫根本不適合, 中醫水平的提高是靠自修的, 如上所二點, 任何一個中醫為了生存, 他都會努力去鑽研醫術, 特別是香港的中醫是沒有任何保障的, 不像政府醫院那樣有金飯碗, 中醫在香港是真正的弱勢社群, 一點保障也沒有, 在這個時候仍能堅持學習中醫事業,真是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和專業精神, 對這些可貴的精神, 當局視而不見, 更匪夷所思把一批已在夜校讀完所有中醫課程的中醫愛好者, 拒諸門外, 不讓他們參加考試, 是非常橫蠻無理的。 這也是由陳馮富珍說的, 中醫管理委員會要把中醫好好管起來, 嚴格控制(人數)政策的一貫體驗, 壓縮中醫人數就是具體施行的第一步, 全世界都沒有理由學生完成所有課程都不淮參加執業試的。不能參加考試的準中醫, 在中醫經濟收入那麼差劣的情況下, 仍排除艱難, 努力承傳民族的瑰寶, 那麼殘忍的打擊他們, 滿口公義道德, 保障市民健康, 顯得何其虛偽! 他們只是提出一個卑微的要求, 參加考試, 其實香港的中醫考試也是極其出位的, 一下子考二十多科, 而且這個考試一試便要付出高昂的考試費, 他們仍在所不計, 只是用他們所學, 要求用公正去評論, 這也得不到公平的對待。 講到底, 這也是他們要實行限制中醫政策的具體體現, 完全違背了中醫管理委員會應有的職責, 是要發展中醫, 而不是單純管制中醫,而是要傳統中醫斷子絕孫,人們需要看清楚這個問題的要點,不要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欺騙, 對比起多元化德國的小企業, 全世界都在努力學習中醫, 是多麼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