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閱中文中醫學院一位同學的文章後有感而作)
此文是一篇好文章, 作者對天灸的中醫原理進行很好的探索, 有一定的深度, 對後學的成績興奮之餘, 為更臻完善僅作一些補充。
天灸的時間應是在日出至午時, 天灸者, 以太陽之陽氣代替艾條進行溫灸, 又稱引陽通陽, 內經 : “日出陽氣生, 日中陽氣隆, 日西陽氣已虛, 氣門乃閉” “午時一陰生”, 午時以後, 陽氣漸虛, 黃昏以後, 既然氣門已閉, 如何引陽入裡呢 ? 因此, 即使是在三伏天的三天裡, 只有在上午效果才好, 即正統的天灸療法, 其它時辰或日期裡, 即使取得效果, 也是溫藥敷貼的療法, 不是天灸療法。
正如文章所述 : 伏天取庚日, 庚屬金, 入通肺氣, 如果在一般炎熱時間都可以, 那為何強調三伏呢, 肺主一身之氣, 主皮毛, 主治節, 節者, 就是節氣, 天氣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肺, 問問哮喘風濕病人就清楚不過了, 肺的一個最重要功能是隨著天氣的變化來調節我們的身體,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肺的功能很多, 絕不是治理調節那麼簡單, 人要與天地同步, 四氣的不及太過靠肺的調節。 任何一個臨床醫者都會有同感。 天灸的藥物, 只是藥引, 根據同氣相求的原理, 引天上的陽氣來加強肺陽氣的調節功能, 所以才能敷三次而益全年, 溫藥敷貼可以有即時的療效, 但如果要全年逐漸改善體質, 只有借助于三伏天的陽氣。 所以, 正確的天灸療法是在三伏天正日上午進行的。
我在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十周年的內經研討會上說過, 內經所述的原則, 對中醫來說, 猶如國家的憲法,香港的基本法, 不是用來擺的, 而是拿來用的, 內經的道理一時不容易明白, 需要反覆學習, 但不能丟諸腦後, 其真確性, 沒有體會之前是難以明白, 只有堅持使用, 才會拍案叫絕, 如果把內經作為中醫學院的選修科, 那真是本末倒置了。
六十年代初, 當時我的老師司徙鈴、靳瑞為我進行了第一次天灸療法, 當時我是中醫學院出了名的哮喘學生, 經過一年三次敷貼, 我的體質大為改善, 令我驚奇不已。 三十多年來, 一直堅持為自己和為病人敷貼, 感受殊深。 計有五仟多人次, 反應是越敷越好, 有些敷貼後, 即時預約明年再貼, 普通的反應是抗病力增強了。
按張璐的配方和穴位, 天灸雖然非常有效, 正如張璐自己也提及“塗後麻瞀疼痛”, 貼藥後又癢又痛, 又出水泡, 我的感受比用針刺的痺麻脹痛感難忍多了, 皮膚過敏者有成片潰瘍的, 也可能留有疤痕, 經過多年的自我試驗, 我自己本身就傷痕累累, 因我每年都同不同的配方和方法進試驗, 由於天灸有不可替代的療效, 故促使我堅持幾十年都不懈地進行研究。 漸悟一些心得, 在此提供大家討論。
天灸的理論
要明白中醫療法, 必須先從基本理論上進行探討, 天灸療法雖然源遠流長, 但可參考的書面材料並不多。 70年代隻身到香港做中醫, 仿如苦海孤舟, 是孤立無援的, 那時的氣氛, 國內的人都怕犯 “泄露國家機密”的錯誤, 故與師友通訊都斷絕了, 一切都只能憑自己的努力, 那時手頭只有幾本古典書籍, 離開國內時連教科書都不能帶出來。 我只有靜下心來, 不斷探討內經的有關章節, 《內經》曰 :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我們的生命需要天上的陽氣賴以生存, 這個陽氣對我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 是其它東西不能代替的, 溫熱與陽氣的區別, 我舉個例子, 一盆花草要曬太陽才能生長旺盛, 如用電燈照明或火爐加溫, 都不可能達到同一效果, 不斷的靜思漸漸悟出, 欲達到改善體質, 不可能是單靠幾種溫陽藥物貼幾天就可以達到的, 主要因素是要把天上的陽氣引入人的身體, 激發引動本身的陽氣, 猶如物理學撞擊中子原子一樣, 才會引發出巨大的能量, 因此療效不在於藥物本身, 而在於如何引陽。 這一概念的形成, 使我豁然開朗, 便把精力放在藥物的尋找, 穴位的選擇, 食療的配合等上做功夫。 一步一腳印地探索出天灸的內函和方法, 我們把內經說的道理貫通起來, 便可以一理通, 百理明, 天灸又是一個明證。 法不可變, 方可萬變, 這就是中醫可貴之處。
藥物
中藥外用, 首當推薦吳師機著的《理瀹駢文》, 先賢開宗明義地指出 “外用之法即內服之理”即一切可引陽之藥, 均在選擇之列。 例如“祛痰內外尋白芥” 白芥子是引起水泡的元凶, 但有痰又非用白芥不可, 這其中當然需要作出平衡, 根據病情的需要加減選用。 又如香窜溫通十二經的, 當然非麝香莫屬了, 麝香是必不可少的。 (麝香可在國內中藥店買到), 回陽不離四逆, 四逆不離附子, 附子無乾姜不熱, 如此類推, 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藥才能增加療效而減少副作用。 現在對中藥的一般概念, 只重視藥理研究, 臨床應用, 而對有中醫特色的四氣五味, 升降浮沉, 七情搭配等疏忽了, 其實這些才是中藥的精華。 單味中藥的研究只是中藥效用的一個方面, 中藥的配伍使用, 並不是壹加壹那麼簡單, 傷寒論裡就有很多例子了, 有成就的中醫都是在中藥裡用了很多功夫的, 天灸可用的藥物也不限於張璐所用的幾種, 應隨證使用。山海經有論及:“三伏乃天、地、人三者配合, 三伏起於天之氣,初伏有陽, 中伏有陰陽, 下伏有二陽二陰之數卦。”依據這個理論, 三伏的用藥, 不應千篇一律, 應有所調整, 效果才好。
穴位
現在的概念, 總說是針刺是通過刺激引起身體的反應。 而《靈樞經》是怎樣說的呢 : “粗守形、上守神 … 粗守關, 上守機。”。穴位是 “神氣之所出入, 非皮肉筋骨”, 此重要到什麼程度呢, “知其要者, 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 流散無窮” , 正確的引陽絕不限於文章所述的幾個穴位, 例如, 大椎穴, 陽氣不離陽氣的總管 ―― 督脈, 大椎穴為諸陽經所過, 不用大椎穴即沒有通關, (以前的百勞穴即大椎穴, 不是經外百勞穴)。 命門為生命之門, 其穴通入真元, 此穴不可不用。 所有背腧穴直通臟腑, “大風肺厥心督膈, 肝膽脾胃三焦腎”, 這些背腧穴給予我們大展拳腳的廣闊天地, 五臟六腑有病當然可用相對的穴位, 如易感冒加風門穴, 風入之門也。 又氣化失調, 香港人拜八杯水口號所賜, 時有飲水過多, 氣不化津, 而引起越飲越渴之苦, 加三焦俞用以加強蒸騰氣化之功, 有貼藥後即覺津生口潤者。 又如督俞, 為督脈之氣在背部輸注及轉出之處, 敷貼常可加強督脈之功能, 因此我自從隨證選穴敷貼後, 常可取得如期效果, 千篇一律用幾個穴位效果並不理想。 中醫的療效, 是要在有病時才明顯, 正常人是不易察覺, 故常引來不懂中醫的人質疑, 這是初學者必須堅持的理念。 不為他人的異議而動搖。
飲食配合
內經日 “谷肉果菜, 食養盡之”, 引來的陽氣增強了身體的氣化蒸騰, 如有食療跟上, 天灸效果就會更好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不少人疏忽了這個 “根”字, “逆其根則伐其本, 壞其真”。 中醫養生是養其根, 上工治未病, 下工治病已成, 生命之本在於根, 根就是陰陽, 含糊不得。 三伏天敷藥後, 我鼓勵在午前多食牛羊蛋黃之類溫養陽氣之品, 反應良好。 又因陽氣增強了氣化功能, 有些長期食慾不振的, 胃納的即時轉佳,小孩老人更為明顯。 食物是不可以直接補充陽氣的, 必先消化屬陰的物質, 經過氣化成物質精微才能化生成陽氣, 故中醫常說 “有胃則生”, 原理在此。 另外, 必須從敷藥那天起, 堅持沖涼水, 肌膚受涼水的刺激, 腠理閉拒, 陽氣內守, 使氣血流向五臟, 從而增強臟腑功能, 這有利於保護命根。 最後必須強調外寒內寒有所區別, 內寒傷陽, 故冷凍飲食在嚴禁之列。
適應證
天灸容易令人自然要聯想到只適應虛寒體質, 但在我的實踐過中漸漸領誤到適合天灸的範圍大得多, 陰陽互根, 陽主陰從, 所有陰陽失調的人仕均可施行, 不少更年期的人天灸後, 陰虛火旺的情況消失了, 究其原因, 陰虛歸根到底是飲食精微不能氣化成津, 火旺是因火不歸位, 李東垣稱之為“賊火, 不在其位也。”, 陰越虛火越旺, 這個惡性循環的打破就需增強陽氣, 有人把陽氣稱之為免疫力, 這是不準確的, 免疫力太過了就會出問題, 陽氣包含免疫力但不等於免疫力, 因中醫的陽氣具有出入升降的平衡功能, 有些便秘的人仕, 天灸療法後大便通暢了就是明證。 也有感冒咽痛的人, 天灸後咽喉反而不痛了, 這就是陽氣發揮祛邪的作用, 所以, 我們當中醫的, 施行天灸療法時, 應把思維擴寬一些, 多根據內經的原則去思考, 不要讓一些西醫的概念把我們限死了。
多年前, 然曾寫信給香港有關當局建議推廣三伏天天灸療法, 禽流感期間又再提出, 總是泥牛入海。 現在匆忙間香港醫管局屬下十二間醫院全面推行天灸療法, 希望是一個好的開始, 須知發揚繼承中醫藥, 必須按照中醫本身的規律和理論, 否則只會得其形而失其神。 須知天灸與西藥的敷貼是完全不同的。
從理論和實踐, 都體會到天灸療法是有其獨特之處, 與一般的溫藥敷貼療法是不同的。 如果日期和時間只能選其一, 寧可選擇期間的上午, 因為一日之中有四季, “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午夜為冬” , 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來選擇, 以達到冬病夏治的結果, 而黃昏過後貼藥, 是完全違背了內經所提出的原則。
這些不同辨證施治引起不同的療效, 是否又歸究於中醫不科學, 沒有重覆性呢? 現在對中醫的很多評論是很片面的。 中西醫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法。 中醫是否科學應由療效決定, 而不是以西醫的標準來決定的。 希望同道的齊心努力, 把傳統的天灸法發揚光大。
以上是本人的切身體會, 一得之見, 供同道的參考, 但求平實, 不求花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