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才能體會內經

在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十周年內經研討會上的發言稿

如何學習《黃帝內經》,在《內經》的舉痛論裡已講得很清楚,“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己”,《內經》的生命力,在於把它的理論用於生活實踐中﹐它就象一把萬用瑞士刀,越用越靈,如果只是把它作為一塊寶玉,放在玻璃櫃中欣賞,就會慢慢失去它的價值。我在近40年的臨床醫療實踐中,越來越有一個強烈的信念,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必須從學習《內經》開始。

《黃帝內經》的理論﹐幫助我解決臨床的實例不少﹐舉例來說﹐《內經》十分重視陽氣的重要性﹐把陽氣比喻為天與日﹐不在應有的位置則“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在香港一般認為天氣又熱又濕﹐而且歷來以濕熱病居多﹐習以為常使用寒涼藥。而事實上﹐由於冷氣機的普及﹐香港人已經終年生活在凍感之都裡﹐感寒者居多﹐陽虛者不少﹐再加上模仿西式飲食,形寒飲冷﹐夜睡晚起﹐致使不少人陽氣衰微﹐違反《內經》所說的天人合一的生活規律﹐百病叢生﹐與《內經》所提及的“暑多寒病”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時再因天時地理用寒涼藥已不適宜。而用溫陽藥常可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鼻鼽(相當於鼻敏感)﹐很多患者晨起嚴重噴嚏不止﹐手足不溫﹐但同時又有鼻腔灼熱﹐涕先稀後稠﹐黃白相兼﹐面赤頭痛﹐口乾覺熱﹐多呈現一派寒熱夾雜﹐虛實並現的証候﹐對照教材所述﹐不是證型不符﹐就是方藥不對﹐後來根據《內經》陽虛則嚏﹑陽密乃固的提示﹐使用張仲景婦人產後病脉証治的竹葉湯﹐效果十分明顯﹐該方原本用來治療產後陽虛中風﹐因與香港地區的鼻病, 陽虛感冒不斷, 寒熱夾雜, 虛實並現的病機相符﹐所以謹守病機﹐一藥而效。說明辨證施治﹑因人施治是《內經》精髓所在﹐也是中醫的生命線﹐所謂要中醫劃一的規範化﹐並不符合中醫本來的精神。一直以來﹐圍繞陽氣衛外而為固的精神﹐我臨床上一直留意護陽﹑扶陽﹑壯陽﹐特別是用引火歸元法﹐在香港地區治療一些疑難病常可取得一定的療效。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內經》﹐必須以此為準尺衡量養生與治病。在舖天蓋地的商業宣傳裡﹐更加需要有獨立思考的需要﹐風行一時的小麥草﹑蒟蒻﹑蘆薈﹑牛蒡﹑苦瓜汁等潮流食品﹐無一不是苦寒之品。《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中醫學對飲食和藥物的重點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因此在考慮時﹐首先是該食物或藥物的氣味和性能﹐也是某一品種的“特質”﹐也`即平常說的“物性”,而不是簡單地只說此品種會有那些維他命﹑礦物質和實驗室裡的數據﹐同樣含有維他命C的西瓜就不可能代替冬瓜的作用﹐同樣含有鈣質的石膏和龍骨就絕然不同。現在不少人談含量的多﹑談物性的少﹐是捨本逐末。 嚴重影響了中醫養生和治病的效果﹐我在講授養生課時﹐重點講解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取象比類﹐學生依據《內經》這一原則﹐在養生和治病上都取得滿意的效果﹐起碼能以食物之偏性﹐糾正了身體的偏性﹐達到平衡和舒適的目的。

《內經》正如所有中華文化一樣﹐是依據理à象à數形式進行的推理思維學問﹐更加需要學而時習之﹐只有通過反覆的學習才能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來﹐正如清代中醫教科書《醫宗金鑑》所述“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難以湊效”﹐《內經》不是臨床手冊﹐而是一本說道理的書﹐正如清朝名醫陳士鐸所述“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醫不窮理﹐不可以用藥”。 而鄧鐵濤老師在幾年前就說過“現在雖然大量投入資源, 可是中醫治愈率大有江河日下之勢”﹐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認真研讀中醫經典﹐這個問題牽涉面很廣﹐難道不值我們深思嗎﹖

發表意見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